湖北省理财投资财经·投资·理财

2018年华中区TOP10城市:华中豫鄂湘,伯仲之间,短兵相接

2019-02-21  本文已影响16人  山川网

山川网:近来广东进入雨季,大雨中雨小雨阵雨循环往替,瞬时雨量更是惊人。以至于我突然有一种感觉:跟广东的大雨相比,我之前人生经历的大雨,似乎都和小朋友过家家差不多。

我在露台上种了颇多植物,每每大雨来袭,我站在屋檐之下,看着室外风雨中的植物时,总会生出些感慨来:雷霆雨露,阴晴风雪,俱是天恩。挺得过疾风暴雨,才看得到和煦阳光,植株方能健壮,花色方能夺目。花草如此,人更如此。

事实上伴随着日前已经公布各市经济数据的省份专篇推送结束,于我个人而言2018年区域复盘系列可以暂时告一段落。但是很多朋友很喜欢这个系列,希望能够看到更多关于中国各地2018年年度的相关分享。所以我才临时又添加了大区系列,并于昨天推送了华东篇,权当是酬知己。

所以今天,我们继续来推送华中篇。

中国华中地区,简称华中,中国七大地理分区之一,包括河南、湖北、湖南三省(按照自北向南排序),华中国土总面积约56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5.9%。


2018年华中地区经济体量及人口数据

华中地区位于中国中部、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中游地区,涵盖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四大水系,地处华北、华东、华南、西南、西北等地区之间,众多国家交通干线通达全国,具有全国东西、南北四境的战略要冲和水陆交通枢纽的优势,起着承东启西、连南望北的作用。

华中地区的地形地貌以岗地、平原、丘陵、盆地、山地为主,主要山脉有嵩山、桐柏山、武当山、衡山等。其中平原和盆地、山区丘岭面积分别占河南省总面积的55.7%、44.3%;山地、丘陵和岗地、平原湖区分别占湖北省总面积的56%、24%、20%;山地、丘陵和岗地、平原、水面面积分别占湖南省总面积的51.2%、29.3%、13.1%、6.4%。气候环境为温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

截至2017年底,华中地区常住人口约2.23亿人,生产总值约11.61万亿元,人均生产总值约5.20万元。

一年后的2018年底,常住人口上华中变化并不显,生产总值上升为12.39万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进一步上升至5.5.万元。

华中三省在产业结构上,既有相似,又有不同。三产占比方面,截至2017年,河南为9.6:47.7:42.7,湖北为10.3:44.5:45.2,湖南为10.7:40.9:48.4。

我们会发现,一直被认为“农业大省”的河南,反倒是华中三省中首个第一产业经济占比低于10%的省份。而帮助河南成功降低第一产业占比的,自然就是第二产业。在三省之中,工业占比数值河南目前排在第一。

而一向被认为是“娱乐大省”的湖南则是名副其实,第三产业占比明显高于河南、湖北两省。但是与此同时,湖南又是三省中农业占比最高的省份。而在工业上,也处于三省中相对较弱的位置。事实上,这也是造成目前三省经济总量差异人口因素之外的最重要因素。

华中地区作为承担中国“承东启西、连南望北”责任的地区,在交通建设上成绩突出,拥有多个交通枢纽城市。

铁路方面,根据之前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交通运输体系规划显示:华中地区拥有“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2个,郑州和武汉;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6个,洛阳、商丘、宜昌、襄阳、岳阳、怀化。

除此之外,华中地区还拥有多个国家级公路运输枢纽,包括:郑州、洛阳、商丘、南阳、新乡、信阳、开封、漯河、周口、武汉、襄阳、宜昌、荆州、黄石、十堰、恩施、长沙、株洲、湘潭、衡阳、岳阳、常德、邵阳、郴州、怀化。


2018年华中地区经济体量十强城市

事实上每次提到华中时,我首先想到的并不是三省在经济上的表现,而是三省同为历史文化大省,拥有历史文化名城数量的突出。

一直以来,我个人认为中国区域经济格局中最为遗憾的事情,就是那些曾经在历史上无比辉煌的古代城市,因为种种原因,在近现代逐渐走向没落,让人唏嘘不已。那些既拥有厚重历史,又能够与时俱进,在当下焕发全新生机的城市,无疑是令人十分欣慰的。

1982年2月,为了保护那些曾经是古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或近代革命运动和重大历史事件发生地的重要城市及其文物古迹免受破坏,“历史文化名城”的概念被正式提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历史文化名城”是指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具有重大历史文化价值和革命意义的城市”。截至2018年5月2日,国务院已将134座城市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并对这些城市的文化遗迹进行了重点保护。如今的华中十强城市,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就占到了七席。

为了更好的帮助大家了解向来低调的华中三省,我觉得不妨向让大家从十强城市的璀璨历史开始,更好地了解这片华夏热土。

武汉: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1986年12月08日公布)。武汉是楚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春秋战国以来,武汉一直是中国南方的军事和商业重镇。隋朝置江夏县和汉阳县,分别以武昌、汉阳为治所。两宋时武昌属鄂州,汉阳、汉口属汉阳军。明清时期成为“楚中第一繁盛处”、“天下四聚”之一。

长沙: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1982年2月08日公布)。长沙历经三千年城名、城址不变,有“屈贾之乡”、“楚汉名城”、“潇湘洙泗”之称。自秦设长沙郡,为秦初全国三十六郡之一,长沙即列入中原政权的行政区划。现存有马王堆汉墓、四羊方尊、三国吴简、岳麓书院、铜官窑等历史遗迹。

郑州:第三批历史文化名城(1994年1月04日公布)。郑州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中国八大古都之一,国家六个大遗址片区之一。郑州历史上曾五次为都,为中华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的故里。拥有不可移动文物近万处,其中世界文化遗产2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4处80项。

洛阳: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1982年2月08日公布)。远在五六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已有先民在洛阳繁衍生息,禹划九州,河洛属古豫州。洛阳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隋唐大运河的中心,历史上先后有多个王朝在洛阳建都。洛阳市有5000多年文明史、4000多年城市史、1500多年建都史。坐拥二里头遗址、偃师商城遗址、东周王城遗址、汉魏洛阳城遗址、隋唐洛阳城遗址等遗址。

襄阳: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1986年12月08日公布)。襄阳市的发展肇始于周宣王封仲山甫(樊穆仲)于此,从荆州牧刘表徙治襄阳始襄阳历来为府、道、州、路、县治所。有隆中风景名胜区、襄阳城等著名景点,刘备“三顾茅庐”“《隆中对》”等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宜昌:宜昌历史悠久,在宜昌境内的清江流域就有“长阳人”的活动。宜昌远古属西陵部落,三国时,吴黄武元年(222年),改夷陵为西陵郡,也称宜都郡。晋太康年间(280-289年),改置为夷陵县。东晋分夷陵西境(在长江南岸的黄牛岩至黑岩之间)另置一县时命名“宜昌”,寓意在于祈福分境置县宜于国运昌盛,“宜昌”之名便始见于史。

南阳: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1986年12月08日公布)。南阳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2000多年的建城历史,为楚汉文化的发源地。夏朝初,禹把今南阳境内邓州作为都城。商朝、周朝时,现南阳境内有申、邓、谢等诸侯国。春秋时楚设宛邑,楚国属地,全国冶铁中心,屈原扣马谏王地,秦楚丹阳之战发生地,秦设南阳郡治宛城,西汉时为全国六大都会之一,曾孕育出科圣张衡、医圣张仲景、商圣”范蠡、智圣诸葛亮、谋圣姜子牙、名相百里溪等历史名人。三国时期,南阳是诸葛亮躬耕之地、刘备“三顾茅庐”发源地。

岳阳:第三批历史文化名城(1994年1月04日公布)。岳阳地区早在3000多年以前就有人居住。夏商为荆州之域、三苗之地。春秋属楚,亦为麋、罗二国地,战国时仍为楚地。周敬王时期在此修筑西糜城,为岳阳境内筑城之始。秦灭六国,推行郡县制,岳阳大部分地区隶属长沙郡罗县。拥有岳阳楼、灵雾山、君山岛、张谷英村、屈子祠、汨罗江等多个历史遗迹。

常德:常德,古称武陵、朗州,别名“柳城”。常德城名源自《老子》“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历史故事“刘海砍樵”、“孟姜女哭长城”以及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记》等浪漫主义情结贯穿常德城二千多年的历史,开创了常德独有的“善德文化”。

衡阳:西汉高祖五年(前202年)始建酃县(今珠晖区酃湖乡,西汉至隋朝酃县治现衡阳市珠晖区酃湖,后迁现炎陵县治)。西汉末年,酃县西部设钟武侯国。三国时期衡阳分属于衡阳郡和湘东郡,出现二郡分立,分别隶属于荆州湘东郡和衡阳郡,耒阳、常宁属桂阳郡。

介绍完了以上十座城市的历史与人文,我们接下来再来看看他们目前的经济与人口情况。

由于接下来还会有相关介绍,所以这里我们暂且一笔带过。


华中三省,伯仲之间

在2018年的全国省级行政区中,华中三省无论是经济体量,还是全国排名,都非常相近。

河南,2018年GDP总量48055.9亿元,全国第五位;湖北,2018年GDP总量39366.6亿元,全国第七位;湖南,2018年GDP总量36425.98亿元,全国第八位。唯一排名穿插在华中三省之间的,是全国第六位的四川。

看上去总量上河南大于湖北大于湖南,但是这也恰恰和三省目前的人口体量大致匹配。河南9559.13万人,湖北5902万人,湖南6860.2人。

由于湖北省总人口明显低于河南和湖南两省,所以在人均数据上,湖北自然更为突出。河南、湖南两省人均GDP都位于5~5.5万元区间,而湖北则位于6.5~7万元区间。

但是本章节我之所以说三省是在“伯仲之间”,自然不仅仅是在经济体量上,更多还是指区域经济格局上的高度相似。

仔细查看华中地区的十强城市,我们就会发现三省情况的相似。首先是上榜城市数量的均衡性:十强城市中,河南上榜3席,排名依次为3/4/7;湖北上榜3席,排名依次为1/5/6;湖南上榜4席,排名依次为2/8/9/10。

从上榜城市数量上看,湖南的4席似乎比河南和湖北的3席略有些优势,但是由于湖南4席中有3席位于十强中的最后三位,所以正好中和了上榜城市数量上的优势。

而河南和湖北两省各自上榜的3座城市,排名上则是交织在一起。不过由于南北向湖北正好位于华中三省中的中间位置,东西向又兼具长江水道之优势,所以武汉也就自然而然成为华中地区的第一城。

虽然目前华中三城均已突破万亿GDP大关,但是截至2018年,武汉市经济体量已经逼近1.5万亿。如果我们默认万亿GDP是目前新一线城市的门槛,那么1.5万亿事实上就是新一线城市真正向一线城市全面迈进的冲击线。

万亿级新一线城市如果影响力一般局限在省内的话,1.5万亿级新一线城市往往已经可以超越省份,在大行政区内对相邻省份人口起到吸引力。

关于这点,我们从百度地图的人口流向数据资料中也可以看出端倪。比如苏州除对江苏本省人口吸引力突出外,还对安徽人口具有吸引力;成都除对四川本省人口吸引力突出外,对对重庆人口具有吸引力。


华中三省省会之外,谁更能打

在之前的2018年区域经济复盘系列分省篇中,我们曾经提到在区域城市格局上,中部省份相比西部省份有一点非常突出,且至关重要的优势。

就是中部省份虽然目前也在走省会独大型路线的,但是在省会独大之外,各自省内排名第二、三位的省份,与省会之间的经济体量差要明显小于西部省份。

之所以特别强调这一点,是因为目前中西部省份普遍选择省会独大路线,根本目的无非是先将全省资源汇集于省会一市,做大省会城市后再辐射和带动省内其他小城市发展。这一点,其实和改革开放之后,一直强调的“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十分相似。

但是目前的中西部经济体量较大的省份,普遍都是面积和人口大市。在这些省份中,如果单凭省会一城一地,想要带动整个省份所有城市的经济发展,显然是力不从心的。

那么,同样是经过过去这些年东部省份验证,可以实现的成功经验,就在于在区域中心城市外,再培养区域副中心城市,从而实现区域城市阶梯状迭代和延续发展。一般省域副中心城市都会选择和既有中心城市距离适中,能够帮助省份实现双核驱动发展前景的城市。

那么从华中TOP10城市中,我们也可以非常清楚的看到,河南和湖北两省,在省域副中心城市选择上的优势所在。洛阳和襄阳,分别排在华中区域内第4位和第5位的排名,仅次于华中三省省会。

而目前二城的经济总量,也都处于4000亿元+的体量。按照目前中西部地区平均经济发展水平来看,经济体量能够超过5000亿元的城市,便具备足够的资格竞争省域副中心城市。

而湖南这边,长沙之外的省内城市,均衡性更为突出,这一方面帮助湖南在华中十强城市排名上获得了上榜4城的好成绩,但另一方面也使得湖南经济第二城岳阳目前的经济体量,距离河南、湖北二省第二城之间差出了近千亿的体量。

但河南和湖南不同于湖北的另一方面,就是湖北武汉之外的襄阳、宜昌二城,地理区位与武汉非常适中,且分工明确,很好的站在了湖北地图的三个角上,格局清晰明了。

而洛阳和岳阳的地理位置,距离各自省份省会城市过近,一定程度上如果设为区域副中心城市,与既有中心省会城市之间必然会形成相互影响。而豫南和湘南两个最需要区域副中心城市带动发展的地区,则没办法很好地获得相关支持。

从这个层面说,河南和湖南两省,还要充分在豫南和湘南地域内通过行政的手段,进行扶持和培养合适的候选对象。例如南阳和衡阳的位置,就非常利于进行未来省域城市格局的延续和发展。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