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人物好文《变成自己想成为的那个冯小刚,他用了20年》

2017-06-07  本文已影响4人  smilesmilesmil0
  1. 选题:变成自己想成为的那个冯小刚,他用了20年
    分析:
    1)热门词:冯小刚,是导演,也是演员,还是最近上了《朗读者》的热门关注对象
    2)挖掘冯小刚不为人知的成名之前的故事,“20年”,有点类似于月薪3000文案和月薪30000文案中间查了一个xxx。

  2. 结构分析:

1)导语:人物特征——他和很多人撕,外界评价——没有电影大师的气度,结论——他是在和自己过不去。
2)背景引入:在朗读者上出境的冯小刚他讲述电影启蒙故事。
3)故事叙述——正序

  1. 如何塑造人物?
    1)有明线:冯小刚与自己过不去,心中有骄傲
    例:从小开始母亲告诉他要有出息,不愿自称“屌丝”,大院二代中混出人样,长得丑却追到徐帆,为了做成事不惜一切讨好别人,不满足现有成功转型拍不同类型的电影。
    2)冯小刚情绪外露描写
    例:
    冯小刚是个爱哭鬼:

3)朋友眼中的冯小刚和自己眼中的冯小刚

3)对比

·和其他同类人群对比——大院二代

想在大院孩子里做最有出息的那一个,并不容易。听听这些名字你就能感受到其中的难度——王朔、叶京、郑晓龙、赵宝刚、粱左、王中军、王中磊……

和他们相比,冯小刚的确是个屌丝。或许,这也是他极度反感“屌丝”这个词,并数次在微博上吐槽的原因。

·对待电影,不同片子不同冯小刚的对比
泰囧、天下无贼、1942
·荧幕上的冯小刚和真实的冯小刚对比
常常和人撕的老炮儿形象和用力讨好朋友的冯小刚
大多数人每见过的和朋友也会产生矛盾、爱哭鼻子的冯小刚

  1. 如何推进文章节奏?

1)关键语句和实例:
·出息和屌丝
·时间引入事件
“1985年的某天”“还好,时间到了1997年。”
“时任北京电影制片厂副厂长的韩三平拍一部反映下岗工人社会热点的电影,先后找了张艺谋和陈凯歌,都没谈成”
·第一阶段的冯小刚叙述:“此时的冯小刚,远远谈不上出人头地,打击却接踵而至。”
·用朋友评价或自我评价进行人物总结或开头:“这给当时在场的新影联副总经理高军留下极深的印象”“曾有文章如此评价冯小刚。”“他甚至会说自己善于逢迎,善于抓住机会”
·加入作者主观评价:“这是我最欣赏冯小刚的一点……”
·用反问和质疑引入案例描述:“怎么办?妥协吧!你又不是没有妥协过……”

2)接续词
令人倍感讽刺的是,一份调查显示,就这样,据说,他的确……突出表现在……,其实,在中国人的习惯中,但不幸的是,但无论如何,但这一次,从那以后,起初,并不……而是……你可以说……但……,只是后来……,这是否是……旁人不得而知……对此……他曾对……公开承认,曾有文章评价他……,听到这话……他的反应……,被坊间传的更广的……

  1. 默仿:

冯小刚是这么对王朔的。他请郑晓龙和王朔吃饭,尊称王朔为“王老师”,从此便“王老师长王老师短”,经常把王朔夸得脸上红一阵白一阵。《编辑部的故事》王朔丢了台本,他能一字不落的背下来。有坊间段子传言,冯小刚陪王朔吃饭,在酒席上敬陪末座被撵来撵去,吃残羹冷炙也在所不辞。

冯小刚是这么对王朔的。他请王朔和郑晓龙一起吃饭,尊称王朔“王老师”,从此“王老师长王老师短”,经常把王朔夸得脸上红一阵白一阵,《编辑部的故事》王朔丢了台本,冯小刚能一字不漏地背出来坊间段子甚至说冯小刚为了讨好王朔,“在饭局上被撵来撵去敬陪末座吃残羹冷炙都在所不辞”。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