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不是靠别人给,尊重是要靠自己赚
一天晚上,我们家发生了一件事情,爸爸和儿子之间发生了一个小小的冲突。
当时爸爸躺在沙发上看手机,儿子在旁边玩玩具。突然,爸爸伸出一只脚架到儿子的肩膀上,儿子有点不高兴,跟爸爸说:“爸爸,不要这样。”但是爸爸存心逗儿子玩,还没过瘾呢,他没有停下来,而是用脚摇一摇儿子的肩膀。儿子更加不高兴了,但是爸爸还是没有停下来。这下,儿子彻底恼了,挥起小拳头,打向了爸爸的手,一拳、一拳又一拳。
爸爸有点懵,就说:“哎,儿子你干嘛这样啊?我只是逗你玩而已。”
儿子说:“我不喜欢你这样逗我玩。”
爸爸说:“那你跟我说不就好了吗,为什么还要打我?”
儿子说:“我给你说了呀,但是你不听我的。”
爸爸又说:“我不听你的,你就要打我了吗?”
儿子就说:“那我没有办法呀,我说了你也不听。你那么大的一个人,脚那么重,然后我也没有办法把你的脚从我肩膀上拿下来,我只有这样啦。”
爸爸似乎听出了一点道理来。但是,出于父亲的自尊心使然,还是要严正地维护自己的立场,有点生气地跟儿子说:“我是你的爸爸,你怎么可以打我呢?我不是早就跟你说了吗?儿子不能打爸爸,你要尊重爸爸。”
呵呵,也许爸爸还没意识到:他最后没招了,只好搬出“尊重”来压儿子一头——我是老子,你是儿子,你尊重我是天经地义的。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有没有——古往今来做父母用来对付孩子的武器。
暂且抛开父母身份不谈,试着情景置换一下:假设上面的事情,是发生在幼儿园的两个小朋友小明和小兵之间——小明逗弄小兵,小兵不喜欢,表示拒绝。小明罔顾小兵的抗议,继续逗弄小兵。小兵能怎么做呢?是忍气吞声还是奋起反抗?我想答案是不言自明的,尤其是对于有孩子的人来说,十之八九会坚决支持小兵奋起反抗的吧。
如果爸爸后来能想到这样的场景,恐怕他也会支持小兵的反抗。可为什么,当他本人成了故事里的小明的时候,就不允许小兵的反抗呢?不,在他的内心深处,他不是不允许小兵反抗,而是不允许自己的儿子反抗自己。
我们中国人提倡孝顺,很多人把孝顺的意思理解为,对父母要恭敬,对父母要顺从,孩子要无条件服从父母的安排,唯父母之言是听,唯父母之命是从。在这样的前提下,不管父母怎么样,对孩子做了什么,孩子都不能反抗。
到了今天,现代社会嘛,读了书有了现代思想的人们,为了避嫌,当然不会把“孝顺”挂在嘴边,我们常常用另外一个词语来代替,美其名曰“尊重”。
尊重是什么?
我特意百度了一下,比较之后特意挑了一个认可度比较高的解释:
古语是指将对方视为比自己地位高而必须重视的心态及其言行。现在已逐渐引伸为平等相待的心态及其言行。
尊重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平等相待,是相互的,即便是父子之间,也是如此。只有双方对另一方始终保持尊重的态度和言行,才有可能维持尊重的平衡。一旦一方冒犯了另一方,发生了不尊重对方的事实,打破了平衡,那也就不要来指责接下来对方做的不尊重前者的行为。
尊重并不凭空而来,更不是凭借着某种关系或者特殊身份自然获得。尊重要靠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赚取。
特别喜欢李安说过的一段话:“我做了父亲,做了人家先生,并不代表说我就很自然的可以得到他们尊敬,你每天还是要来赚他们的尊敬。”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