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27)苏轼145/40
在别人眼中的大学士,在朝云眼里,只是一个率性而为、不被权势束缚的人。他有诸多的“不合时宜”,与那些趋炎附势、沉醉于党派之争的人格格不入。别人只看到苏轼名声下的光鲜,只有朝云看到了他内心的坚持和苦闷。
1093年,老妻王闰之的离世给他当头一击,闰之曾经给了他母亲般的关怀和体贴,替他挡住纷繁的杂事,给他一片天空。可是她走了,苏轼已年近六十,身体多病,像一架老化的机器不堪重负,幸好有朝云陪在左右侍奉起居。
第二年,苏轼被贬广东惠州,在当时是穷山恶水、瘴气丛生之地,身边的婢女侍妾都作鸟兽散。
他劝朝云:“此去岭南一带蛮荒未化,缺医少药,去到那里等于一只脚踏入了鬼门关。我已年迈,几乎没有升迁回朝的希望了。你还年轻,这些年跟我没少受奔波之苦,就不要跟我去受苦了。”
朝云含着眼泪说:“如果怕吃苦,我就不会跟你去黄州了。身为侍妾十几年,怎能在此时离开?我又有哪里可去?你忘了在诗词中写的‘此心安处,便是吾乡’吗?”
苏轼听了与朝云对视会心一笑,笑中带着辛酸。那句话出自他的好友王巩和侍女柔奴的故事。当初王巩受乌台诗案的牵连被贬岭南,柔奴随他而去,几年以后见她更显风韵。苏轼问其原因,柔奴说:“此心安处,便是吾乡。”苏轼深受感动,写下了一首词。此时,朝云用这句话表明自己的坚定,她又何尝不是柔奴呢?
惠州经济落后,一日三餐吃野菜粗粮,剔了肉的羊脊骨就算是美食了。可是人们从他的那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中丝毫没有看到困窘,这都是因为有朝云陪在左右,吟诗作画,弹琴唱曲,让他从丧妻之痛和被贬的阴影中慢慢恢复过来。
网图侵删公元1096年七月初五,朝云因病去世,按照她生前遗愿,苏轼将她葬于惠州西湖旁栖禅寺的松树林中,还在墓旁建了六如亭,纪念这位聪慧美丽、不离不弃的女子。
苏轼感叹自己何其幸运,遇到了王弗、王闰之和王朝云三位女子,她们用自己不同的方式给了他无尽的温暖和慰藉,让他可以纵情于诗词,做那个率性真实的自己。也因这几个女子才让他的诗词尽显豪放之情,让他历经坎坷,心中永远那个意气风发的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