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育儿亲子教育

做到这三点:拒绝孩子不再难

2017-02-03  本文已影响0人  桐阳妈
做到这三点:拒绝孩子不再难

文/桐阳妈

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需求。当自己的需求,不能够满足时,是一种挫折教育。

对于孩子来说,比如看到玩具让买,看到零食让买。别的小朋友去旅游,在幼儿园描述去过那里,有什么风景,看到了什么新鲜事,孩子回家也想去旅游。

养育孩子,总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不管家长经济条件如何,买了多少玩具,去过多少地方,但是,总有一些是满足不了孩子,所以,学会拒绝孩子很重要。

想要学会拒绝孩子,经过实践的经验分享出来,最重要就是这三点:

1.家长管理自己的情绪,情绪平和,才能够解决问题。

比如,孩子需要一个玩具,家里有类似的玩具,家长不想给孩子买,可孩子非要。家长的火气一下子就点燃了,开始责怪孩子怎么这么不懂事,家里有玩具,给你买了也不玩。

当父母有怒气开始责怪孩子的时候,恰恰转移了孩子需要玩具这件事,孩子从买玩具这件事转移到和父母情绪对抗上。

有时候,孩子无理取闹,真的不是得不到玩具,而是家长说孩子不乖,不听话,家长对孩子的否定。

孩子心理其实在说,买就买,不买就痛痛快快的说,不给买,完事,找那么多理由干什么 ?

管理好情绪是解决问题的万能钥匙,因为情绪制约思维,思维影响决策。所以想拒绝孩子,先调整情绪,使情绪平和,再去用方法。

2、倾听孩子,让孩子出解决方案。

情绪平和,不抱怨,不指责,不批判的倾听孩子,让孩子出解决方案。

如果孩子的方案,家长不接受,可以用我信息,表达你的看法,而不是责怪孩子。

当你表达自己的观点,那孩子接受的信息就是我可以表达自己的需求,不是我不够好,是妈妈不能满足我。

就事论事的解决问题,纯粹变成玩具买不买,零食吃不吃的问题。没有情绪的对抗,没有不尊重,而是商量解决方案。

给孩子一种选择权,让孩子感受到尊重和理解。

我每天给俩娃每人两元,让她们自己选择买零食还是玩游戏,还是坐摇摇车。

姐姐一般会选择玩弹珠游戏。妹妹选择坐摇摇车,有时妹妹坐完摇摇车,还想玩弹珠游戏。我会告诉妹妹,你刚才自己选择坐摇摇车,想玩弹珠要明天。

二宝虽然两岁多,她也明白自己的选择。大家都说孩子乖,别的孩子坐几次,她只坐一次,因为我不责怪孩子,就是给孩子选择,孩子有点做主的感觉。

比如,上次一个妈妈的问题,孩子喜欢玩奇趣蛋,每天都要去买。而父母认为,这个玩具价格也不便宜,里边就那么点东西,不想去给孩子买。这个时候,把问题给孩子,让孩子出解决方案。

模拟一下妈妈和孩子可能的对话:

孩子:我要买奇趣蛋。

妈妈:你还想玩,觉得很有趣。(看见事实)

孩子:恩。

妈妈:你已经买了好几个了。(陈述以前已经买过。)

孩子:我还要买,就想玩。(孩子当下需求)

妈妈:你告诉妈妈乐趣在什么地方?(询问孩子)

孩子:能够拼图,特好玩。

妈妈:这么好玩,以前的不够珍惜啊。(陈述以前玩具处理方式)

孩子:每个奇趣蛋不一样。(孩子找还要买的理由)

妈妈:哦,没有相同的玩具,妈妈不可能都满足你。(表达父母观点)

孩子:我就想要。(孩子坚持)

妈妈:今天还想要?(理解孩子)

孩子:恩。

妈妈:今天给你买了,那明天,后天怎么办呢?(后期还要不要,让孩子出解决方案)

孩子:都要。(孩子不中你的圈套)

妈妈:天天要,妈妈满足不了,你再想想怎么解决。(表达妈妈不可能满足)

孩子:今天买了,以后不要了。

妈妈:我们说好了,你选择今天买,以后不给买了,妈妈相信你能做到。(对孩子信任)

孩子:恩。

妈妈:好好珍惜今天这个,丢了后期没的玩了。(提醒孩子,妈妈以后不给买了)

整个过程没有发生冲突,就是在买玩具上商量解决方案。相互之间尊重需求,商量结果。孩子今天买了玩具,满足这个当下,对后期的需求做出承诺。

或者商量其它方案,父母不同意孩子的方案,再让孩子出解决方案。

今天虽然满足了,但是后期拒绝了孩子的需求,孩子还能够感受到尊重。当孩子感受到被尊重和理解的时候,孩子对自己的承诺超过大人。

有些父母会说,她家孩子不可能这样,不买玩具会哭,会撒泼打滚,不离开商店。

其实,这个关键点不在孩子,在于大人的处理方式。

孩子哭闹,这样做为了能够达成一种目的。以为孩子傻啊。哭闹,家长舍不得孩子哭,一边训斥孩子不懂事,一边妥协,给孩子买。孩子知道这个办法管用,下次还用,这就是一种循环。

所以,拒绝孩子 ,要允许孩子哭,让孩子释放情绪。没被满足,很难过,妈妈理解你,陪伴你。孩子的情绪被看见了,也释放了,孩子就会脱离难过这个当下,接受了拒绝。去干别的事情,又到别的当下。

3、做真实的父母,痛快表达满足不了孩子。

有些孩子做了承诺,但是看到吃的,玩具,早就把以前的约定忘记了,怎么办?

这个时候,仍然需要父母倾听孩子,同理孩子的感受,看见孩子的情绪,看见孩子的需求。同时做真实的父母,不想满足孩子,就痛快的告诉孩子,你的需求没有错,也不是你不够好,是妈妈不能够满足你。

比如,我以前做过一个案例,孩子刷完牙还想吃糖。需要大人积极倾听孩子,理解孩子想吃东西的感受,有时候大人还经不住诱惑呢,何况一个孩子呢?

具体步骤如下:

孩子:妈妈,我想吃糖。

妈妈:你想吃糖啊,妈妈可不同意,因为你都刷牙了。(面带微笑,语气温柔)

孩子:妈妈,不要,我就想吃糖。(孩子有情绪)

妈妈:你非常想吃糖啊。(这是陈述孩子的所需)

孩子:是啊。

妈妈:妈妈也喜欢吃糖(和孩子感同身受)。

孩子:糖甜甜的好吃。

妈妈:是啊,妈妈也想吃,但是妈妈刷完牙齿可不敢吃啊,那样妈妈就牙疼了。宝贝,你看你的牙齿都坏了,上次你还记得补牙的疼吗。

孩子:妈妈,我记得,我都补了好几颗了。

妈妈:上次为啥牙齿坏了,是不吃糖弄的啊。

孩子:是的,妈妈。

妈妈:所以,我们刷完牙齿就不能吃糖,没刷完牙齿之前可以吃一块。

孩子:好吧。

妈妈:妈妈今天没给你糖,你心理挺难过,明天你没刷牙前,记得提醒妈妈给你补一块糖啊。(或者说可以给孩子买其它,或者陪孩子玩,根据孩子情况自己都可以调整。)

孩子:好的.

妈妈:那咱们俩去读小熊拔牙的故事。

孩子:好

妈妈真实的表达不能满足,并告诉吃糖的后果,孩子坚持要,温和表达不能满足。孩子怎么哭闹要坚持,你的怒火不起,就这样陪伴,孩子知道没什么用,一会累了就睡觉了。

有些父母喜欢把玩具,零食,旅游当成奖励。这看起来是奖赏,但是我认为这是一种诱惑,让孩子天天生活中期望和遗憾中,消耗能量。

满足孩子就满足,不满足就拒绝,孩子满足了高兴,不满足就哭,哭完孩子不会惦记,该干什么干什么。

有些父母可能会担心拒绝孩子,会不会给孩子传递匮乏感。

大女儿6岁了,孩子玩具不多,衣服也是别人送的多,零花钱没有,孩子没有任何匮乏感,拒绝了难过一会。过了那一阵,高兴的去玩了。尤其以后也不惦记这事。

大女儿坦然接受拒绝,但是有啥需求,也经常表达。比如,最近看小区很多孩子骑平衡车,她就问,什么时候能够给她买。她什么时候去澳大利亚玩,什么时候去南极看企鹅,什么时候去海底世界,孩子很自然的表达自己的需求,这些需求是不是比一个玩具,一次零食需求难度大吧。

我不通过孩子做好什么事情去奖励孩子,让孩子盼望和期待。

高兴,难过,沮丧,这是每个人都会有的情绪,让孩子体验每个当下,孩子才能真正的生活在当下。

另外,匮乏感不是通过拒绝产生的,而是通过你的需求是不对的,你不够好,不值得拥有。不是拒绝本身,而是由于拒绝产生的对人格伤害。

比如,老婆和老公去买衣服,老婆看上一件衣服,老公说,这件衣服看起来不合身,不用买。老婆虽然有些难过,但是能够接受不买。

如果老公说,这件衣服和你不配,你不值得拥有,或者说,家里那么多衣服,你就乱花钱。冲突就会产生,而脱离了这件衣服是否买,转移到为啥就不值得拥有,由此要产生内耗,再让你买衣服,啥心情都没有了。

对于孩子产生匮乏感,也是这样,孩子需要玩具,家长说,你这孩子怎么这么不懂事呢,怎么这么不听话呢。别的小朋友不像你这样,给孩子传递你不够好,有需求是不对的,玩具不值得拥有,这才是真正的匮乏感。

人的需求不可能都满足,接受拒绝也是一个人必须具备的能力。

让孩子从小能够有一种认知,我可以有需求,需求也没错,但是我的需求可以不被满足。
从小有接受拒绝的能力,等成年后,接受面试的拒绝,朋友的拒绝,工作的拒绝,恋人的拒绝,都会坦然接受。

另外,自己能够接受拒绝,那也同样能够坦然拒绝别人。

有些人在谈恋爱中,明明不喜欢对方,就是不敢痛快的拒绝,俩人都痛苦。这可能就是从童年一个玩具,一次零食,一次旅游,父母不痛快的表达拒绝,对成年产生的影响。

如果你对拒绝孩子很困惑,从今天开始不抱怨,不指责,不批评,拒绝孩子一次,你就会得知孩子的抗挫折能力有多强。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