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汉之西(23)
第二十三章 叛徒
在刘邦占领咸阳的同时,刚在钜鹿之战中大获全胜的项羽率领各路义军也是一路向西进军打到了河南新安(河南省义马市)。在这里,项羽没有叫女人洗脚,而是做了另一件事:杀人。这件事成为项羽一生的几个主要错误之一。
各路义军中的官兵以前都是穷苦百姓,过去服徭役或兵役路过秦国时,秦朝官兵对待他们极尽欺负之能事,多有侮辱之处。现在,二十万秦军投降了义军,义军中的官兵就觉得报仇的机会来了,很多人把秦军官兵当奴隶和俘虏来使唤,随便折磨凌辱秦兵。而秦军官兵慢慢地不堪忍受,一股骚动的情绪在秦军中慢慢地蔓延,很多人秦军认为如果义军如果能够入关破秦,那是大好事;如果不能,楚军等必定会带他们去东方,那么,秦朝得知他们投降义军,就会杀尽他们在秦地的父母妻儿。
楚军将领们暗中查听到了秦军的这些议论,就将这些情况报告给了项羽。项羽召集英布、蒲将军等人商议,一致认为秦军官兵人数还很多,内心不服,如果到关中不听指挥,事情就危险了,不如杀掉他们,而只带章邯、长史司马欣、都尉董翳等进入秦地。
当天晚上,项羽派英布、蒲将军等人于夜间突然袭击并活埋了手无寸铁的秦兵二十多万人。一时,哀声遍野,天地为之变色。
这二十万人都是秦中子弟,他们秦地的父母正在望子西归,妻子正在对他们翘首以盼,可是他们等来的却是这个冰冷的噩耗。
这件事是项羽失去秦地民心的开始。
这件事后,史书中也再无蒲将军踪迹。
十一月中旬,项籍带领着军队到达函谷关。却遇军队把守关口,不能进关。楚军抬头一看,守关不是秦军,却是他们自己楚军,只不过军旗上写了个大大的“刘”字。
项羽见刘邦已经平定了关中,并派兵把守函谷关,不让其他义军进入,似乎想独占关中,不禁大怒。就派英布等人从隐蔽的小道偷袭守军,打败了守关的军队,才得以进关,然后一直挺进关中,到达戏水西面(陕西临潼东)。
这时,项羽拥兵四十万,号称百万大军,驻扎在新丰县的鸿门(陕西临潼鸿门);刘邦拥兵十万,号称二十万,驻军霸上。鸿门与霸上相距四十里(二十公里)。
此时的项羽对刘邦充满了愤怒,在他看来,有了利益和权力就不要朋友的刘邦就是活脱脱的一个小人。因此,他准备进攻刘邦,教训教训他这个曾经的战友。项羽军和刘邦军都是楚军,两军之间本来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熟人多多。项羽的这个想法很快通过熟人之口传到了刘邦手下一个叫曹无伤的左司马(官名)那里,这个人自作聪明,觉得如果两军打起来,他跟着刘邦会够呛,觉得该给自己留条退路。他派人到项羽军中对项羽说:“沛公想要在关中称王,任秦王子婴为相,独占全部奇珍异宝。”曹无伤企图通过这个举动求得项羽的封赏。但是,他忘记了他讨好的对象是项羽,项羽是什么人呢?准确的说,他是一个不成熟的性情中人,这种人有如下特点:容易轻信别人;有着冲动的性格;情绪反复。所以,曹无伤这个草率的行为不但没有让他无伤,反而让他很受伤。
项羽一听曹无伤之言,果然怒不可遏。这时,他手下的第一号谋士范增已经被项羽拜为亚父,他也劝项羽说:“刘邦住在崤山之东时,贪财而又好色。现今入关之后,却不搜取财物,不宠幸女色,这表明他的志向不小。我曾观望他那边的云气,都显示出龙虎的形状,出现五彩,这是天子之气啊!宜赶快进攻他,不要错过了时机!”
古代大凡有名的谋士似乎都会术数,都会“观气”,这东西是个说不清道不明的事,怎么观人之气我不知道,据说在风水(地理)之学中,应在凌晨丑时到寅时交合之时望气,因为丑寅之时是天地开辟之时。
刘邦的王气,秦始皇身边的术士看出来了,范增也看出来了。
项羽下令,所有人都吃饱饭,准备次日攻打刘邦。
很多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其实都是缘于一些偶然事件,并且这些偶然事件很多都影响了历史进程。
那个曾经流亡下坯的项伯此时已经是楚国的左尹(相当于副丞相),此刻的他却心急如焚,因为他想到了曾经收留他的好朋友张良,明天一旦打起来,难保张良不出事。
他决定要帮他的朋友一把,以报答张良的收留之恩。他这个自以为讲义气之人却忘记了他侄子项羽的对他之义。他连夜驰马来到刘邦军中,私下里找到张良,将项羽明天将攻打刘邦军队的事情一五一十地对张良说了,并叫张良千万别跟刘邦一块儿死,让他同自己一起逃命。
张良却对他说道:“我为韩王伴送沛公,而今沛公遇有急难,我却逃走了,这是不义的行为,我不能不告诉他。”
接着,张良让项伯稍等,自己进到刘邦营帐将项伯的话全都告诉了刘邦,刘邦听了大吃一惊,一下慌了神,连忙问张良老师:“为之奈何?”
张良反问刘邦:“您估计一下您的兵力能够抵挡项羽吗?”
刘邦沉默了一会儿道:“我不如他!”
“那就请让我去告诉项伯,说您是绝不敢背叛项羽的。”张良说。
刘邦没有接张良的话,而是似乎不经意地问了一个其实对他来说至关重要的问题:“您是怎么与项伯相熟的呢?”
刘邦慌乱之中仍然保持了清醒的头脑和缜密的心思,这个问题看似和目前的局势无关,却可以让他避免落入他人的圈套,这也可以看出其实他的疑心很重,不轻易相信任何人。
张良回答道:“在秦的时候,项伯与我有交往,他曾经杀过人,我救了他。现在事情紧急,所以他前来告诉这个事,想让我尽快离开。”
刘邦一听,心中石头落地,豁然开朗,他继续问张良:“你与他年龄谁大谁小?”
“他比我大。”
“那请您替我请他进来,我将把他当作兄长一样来款待。”
张良出去找到项伯,邀项伯入内见刘邦,项伯开始不愿意,毕竟他的初衷并不是要救刘邦,但张良强邀,项伯无奈,便进去与刘邦相见。
刘邦已经命人摆好酒席,一见项伯进来,赶紧手捧酒杯向项伯敬酒,并将他的喝酒吹牛忽悠本领发挥得淋漓尽致,最后,他竟然与项伯约定结为儿女亲家。
到项伯被他忽悠得差不多时,刘邦说出了他准备已久的话:“我进入关中,连毫毛般微小的东西都不敢沾边,只是登记官民,封存府库,等待着项羽将军的到来。我之所以派将领把守函谷关,是为了防备有其他盗贼出入和有非常情况发生,是为项羽将军守关啊!我日日夜夜盼望着将军驾临,哪里敢谋反呢!希望您能把我的这些情况详尽地反映给项将军。”
厉害!厉害!
面对项伯这种糊涂虫,聪明混混刘邦的忽悠功夫运用得恰到好处。
项伯一下就结交了刘邦这样一个实力亲家,早已心花怒放,一见亲家开口要他帮忙这样一点小事,连忙答应,为亲家做和事佬是他义不容辞的责任。
他对刘邦说:“这事包在我身上,你明日早些来亲自向项将军道歉就成了。”
刘邦立即答应:“诺。”
秦汉之际人们答应别人一件事时,不说“是”,而是说“诺”,这里的“诺”是承诺的意思,答应别人一件事意思就是自己做出了承诺。
很多人说项伯通风报信的这个举动改变了刘邦的命运,确实是这样。但是改变了刘邦命运的不仅仅是项伯对张良的义,还有张良对刘邦的忠,以及刘邦自己的正确、冷静的应对。
下面,我们耳熟能详的那场鸿门大宴就要拉开帷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