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有意思好玩的历史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半部电台起家”没有讲完的故事

2018-10-18  本文已影响28人  专业行走

1930年12月30日,红一方面军在第一次反“围剿”龙岗战斗中,全歼了国民党军张辉瓒第18师,缴获半部电台(发信机损坏),有10名通信人员自愿参加了红军。

时隔4天之后的1931年1月3日,红军又全歼了国民党军谭道源第50师,这次缴获了一部完整的电台。

以这1部半电台为基础,红一方面军组成了无线电队,人民军队从此有了无线电通信。

在讲述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历史时,谁也绕不开这个“半部电台起家”的故事。对于稍微了解西电的人来说,这个故事已经耳熟能详,详细情节不再重复。

这里,着重讲讲“半部电台起家”还没有说完的几个小细节。

碰见猪一样的队友,张辉瓒其实是个冤大头

半部电台是张辉瓒第18师的电台,作为一个蒋介石亲自任命,统帅约10万大军的前线总指挥,他怎么会被只有4万人的红军活捉呢?活捉之后为什么又被直接处死了呢?逻辑上明显有些不合情理。

“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雾满龙冈千嶂暗,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二十万军重入赣,风烟滚滚来天半。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

毛泽东主席填的词《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让人记住了红军的第一次反“围剿”胜利,也让张辉瓒以这样不光彩的方式被后世所知。

第一次反围剿胜利 《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

实际上,第一次反“围剿”的胜利,原因可以分为敌我两个方面:

一方面,因为红军制定了正确的战略。当时召开的军民抗敌誓师大会,舞台两边贴了毛泽东同志亲拟的两幅标语,也即是游击战和运动战两大战略:

“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游击战里操胜算;大步进退,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各个击破,运动战中歼敌人。”

另一方面,也与国民党内部的派系斗争、互不协调有一定关系。作为前线总指挥的张辉瓒被活捉,也就是敌方这种做法的直接后果。

1930年12月19日,红军主动撤离了江西吉安的东固镇,敌28师未放一枪就占领了东固镇。占领了东固的28师,前脚还没站稳,就马上向南昌的蒋介石报功。更让人没想到的是,他们没通知张辉瓒部,而张辉瓒计划第二天攻打东固。

第二天,当张辉瓒率领着自己的18师攻打东固时,居然与已占领东固的28师打了起来。自己人打自己人,这当然是个严重的失误。可这能全怪张师长么?他碰到的是猪队友呀!

不分青红皂白的蒋介石,发电对张辉瓒一通臭骂,而且还同时表扬了其实并不地道的28师。

就这样,憋着一肚子窝囊气的张辉瓒又干了两件蠢事:

一是下令大烧大杀东固镇三天,这件事直接让张师长后来丢了老命。张辉瓒被活捉后,蒋介石原本是要营救的,已经联系了红军方面进行谈判,承诺可以给红军武器,或者释放政治犯来换他的命,但谈判还没进行完,愤怒的东固老百姓就已经直接把他枪毙了。谁让你烧了人家的房子?

其实,蒋介石是真心打算营救张辉瓒,给出的条件挺优厚:向红军捐送20万元现洋、20担医药,释放由南昌所属监狱关押的100多名共产党政治犯,提供装备5000余人的枪械弹药等。

张辉瓒干的第二件蠢事是,直接率领着52、53两个旅和师直属部队向龙岗镇扑去。结果大家都是知道的:

29日晚,乘着满天大雾,红军共2万多人静悄悄地埋伏到了龙冈附近的山中。30日早上7时许,张辉瓒率领18师开始登山。遮天盖地的大雾,着实让张辉瓒分不清龙冈的深浅,稀里糊涂就钻进了红军设下的大口袋。

这一战,我军歼敌18师15000人,俘敌3000余人,活捉师长张辉瓒,缴枪万余支、子弹130余万发。最重要的是,红军缴获了半部电台。

红军优待技术人员,给出了“天价津贴”

第一次反“围剿”胜利以后,被俘获的张辉瓒部电台人员,只有台长李三毛没有参加红军,其余10人均自愿加入了红军,这其中就包括王诤和刘寅。

以这批电台人员为基础,没过多久,当红军无线电队成立的时候,队伍已经扩展为100余人,除无线电技术人员外,还有监护排、运输排、炊事班等。

此时,原来的报务员吴人鉴已经改名王诤,且被任命为无线电队队长。随台学习报务的实习生刘达瑞,则改名刘寅,担任了教员。这一年,王诤只有22岁。

因为深感无线电通信的重要性,红军最高层对于这批电台技术人员视若珍宝。参加红军4天后,也就是1931年1月3日,朱德总司令、毛泽东总政委就在红军总部亲切接见了王诤、刘寅等人。

为了照顾技术人员,上级给王诤每月的津贴是50块银元,其余人员分别为40元、30元不等。

对比一下当时红军战士每天3个铜板的伙食费,就可以知道50块银元意味着什么。当时,大约100个铜板可以兑换1个银元,也就是说王诤每月的津贴是普通红军战士的50倍。

红军给养实行的是供给制,一律不发薪饷,只发很少的伙食尾子,也就是津贴。查阅土地革命和抗日战争时期的相关资料,只有零散记载可以参照:

江西中央根据地时期,前线和后方分开,后方的供给标准明显比前线部队要低。红军战士每天吃3钱盐、4钱油,后方机关工作人员每人每天只能吃1钱盐、2钱油;红军士兵的伙食标准每天1毛钱,而后方省一级干部的伙食标准每人每天只有5分钱。

抗战之初的延安地区,师长以上,政府主席、委员和边区参议会议长、常驻议员、大学校长等,每月津贴一律5元;旅长、专员、处长及各中学校长等4元;团长、县长、县议会议长及科长等3.5元;营长、区长、各小学校长等3元;连排长2.5元;班长、伙夫、马夫及通讯员等2元;学员、战士及勤务员等1.5元。

红军通校毕业生、原北京邮电学院党委书记老红军秦华礼曾回忆道:对电台技术人员的生活给予优待,发给津贴费,红军自己培养的报务员1个月给3块大洋,解放过来的技术人员给得更多,沈毅力是60块,刘光甫是100块,以后他们都要求减少,另外还给电台5块钱的夜餐费。

关于津贴还有一段趣事,那就是王诤等人后来曾一再主动要求“降低津贴”。

第二次反“围剿”前夕,全体电台人员给总部写信,要求减免津贴。左权表扬了他们的风格,适当消减了他们的技术津贴。

《王诤传》则记载:1936年9月25日,中央军委以参谋长叶剑英、副参谋长张云逸、三局局长王诤的名义,颁布《关于无线电技术人员津贴之规定》,将电台技术人员依其技术熟练程度分为5等,最高每月15元,最低2元,以示优待技术人员。

《王诤传》

半部电台起家之后,蒋介石何时知晓?

《红色摇篮——中国工农红军通信学校历史回顾》记载:从1931年2月至1934年10月,“半部电台起家”的红军通信学校,在异常艰苦的条件下办学:

《红色摇篮——中国工农红军通信学校历史回顾》

共培训无线电报务、机务和有线电话、司号、旗语等各类通信人员2100余人,其中无线电专业学员330余人。

1934年10月长征开始时,中央红军的通信实力是:军委三局33人;无限电营344人;电话队151人;通信队91人;通信教导队425人,以上总计1044人。

这就是当时红军通信方面的全部家底。

这一切,作为敌军最高统帅的蒋介石知道么?他是怎么应对的?效果如何?

现有公开的历史文献显示,蒋介石最早有可能知道红军拥有电台,并知晓红军能破译国军电台密码的时间,应该是在1935年5月2日。

这一天,时为滇军高级将领、云南省国民政府主席的龙云发急电给蒋介石,电称:

“顷在羊街拿获共匪参谋陈仲山一名……于其身上搜出情报一束,系我军各方往来密电,皆翻译成文。无怪其视我军行动甚为明了,知所趋避。”

红军长征期间发生的这个插曲,后来被称为“情报员陈仲山掉队被俘事件”。

中央红军在长征途中

蒋介石接电后,于5月3日和4日,连电龙云:“我军电文被匪窃译,实属严重问题”,“危险堪虞,耻莫甚焉”,规定“须综印多备密码,每日调换使用。凡每一密码在一星期中,至多只用一次,换日换用”。

电台每天都更换密码,有用么?

长征胜利结束后,军委二局一科副科长、被称为破译工作三杰之一的邹毕兆统计了一下二局的工作成果:从1934年10月离开中央苏区,到1935年10月长征结束,二局在万里转战中,相继破译了蒋、粤、湘、桂、黔、滇、川、陕等当面之敌的180余种密码。

可见,国民党各军之间通过电台的通信联络,对红军完全是透明的。正如刘伯承同志所说:“玻璃杯里押宝:看得一清二楚。”

有这样的结果,一方面敌强我弱,敌军轻敌,国民党部队的译电机关和指挥官都不懂无线电保密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国民党军队组成复杂,他们很难对电台及其密码实行统一管理。

而红军方面是怎么做的呢?王诤是这样回忆的:

我军无线电通信工作从开始时起,就注意到了无线电保密在对敌斗争中的重要性,并在以后长期工作中养成了十分注意无线电保密的习惯。

共产党如此重视人才和重视技术,国民党如何能胜?

更不用说在反“围剿”转移途中,为了防止电台泄密,以及怕电台缺了零部件不能工作,便要自己携带真空管,让警卫员携带电键的毛泽东总政委了。

什么叫领导重视?红军半部电台起家的发展历程,就叫做领导重视!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