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十大原理之一: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2019-08-27  本文已影响0人  某无聊人

央行发布的报告显示,去年中国人均持有信用卡和借贷合一卡增长近两成;今年一季度,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信贷总额达797.43亿元,是9年前的近10倍。90后正成为消费主力军,《2018中国养老前景调查报告》显示,18-34岁的年轻人月平均储蓄1339元。

作为90后,自己是不是消费主力有待商榷,但对于月平均储蓄1339元,那绝对是拉了后腿了,因为我们无法面对工资增长的虚幻与日常消费决策的现实,并且储蓄也面临着通货膨胀的大敌。在做出一系列的决策之前,我们每一个人都面临着权衡取舍。而做出决策,就是要求我们在一个目标与另一个目标之间进行权衡取舍。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这句老生常谈的话其实包含相当多的真理。为了得到一件喜爱的东西,我们就不得不放弃另一件喜爱的东西。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对于普通人而言,更是决策的痛苦了。很多时候,面临的权衡取舍太多,以至于很多人总是被生活所累,选择似乎是一件痛苦的事儿,因为选择的同时,也意味着放弃或者失去。年轻人月平均储蓄1339元,并不是说明人们不爱存钱了,而是面临一个决策——选择消费还是选择储蓄。

从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信贷总额我们可以看出,十倍的增长意味着人们消费能力的提升,当年的卡奴,正逐渐变成如今的卡主。消费观念的改变所带来的消费的增长,必然就会触发人们储蓄的减少,月光族从就不是一个个性标签,而是一个正真消费实力庞大的群体。我们无法从细节中确切的指出每一个人的权衡取舍,只有当他消费或者储蓄时,那种决策的过程便是权衡取舍。

最经典的权衡取舍是在“大炮和面包”之间。当一个社会的支出更多地用于国防或者军费开支时,用在提高国内生活水平的食物——面包的支出也就减少了。历史上有很多这样经典的例子。在冷战时期。前苏联为了与美国进开展军备竞赛,在重工业方面投入了巨大人力、物力、财力,用在轻工业方面尤其是农业方面的投入就十分稀少,甚至牺牲农业的稳定,来帮助重工业的起飞,这样权衡取舍的结果就是,对于大多数的普通民众而言,连面包都变得稀缺了,更别谈提高生活质量了。

这样的例子,也涉及到了社会面临的另一种权衡取舍——效率与公平之间。效率是指社会能从其稀缺资源中得到最大的利益。平等是指将这些利益平均地分配给社会成员。这对于政府而言,在平衡效率与公平之间的权衡取舍时,往往得到的目标是不一致的。

就拿曾经破产的国家希腊来说,为了维持国家的高福利政策,帮助那些最需要帮助的社会成员,就必须在个人所得税上要求那些经济能力强的人士对政府给予比其他人更多的支持(向富人多征税)。虽然这样确实在政策上实现了最大程度的平等,但是降低的效率。当希腊政府拿着富人的收入分配给穷人时,就减少对那些辛勤工作者的奖励;结果是,很多人工作少,那么生产的物品和服务也就少了。从效率和平等的本质出发,当政府想要把经济蛋糕更为均等的分配时,这块蛋糕本身也就变小,就跟我国改革开放前,吃大锅饭时期一样,不干活与干活的获得都是一样的,所以,最后都是大家一起挨饿。

认识到人们面临权衡取舍并不会直截了当的告诉我们将会或者应该做出什么样的决策。而是让我们清楚的认识到权衡取舍最本质的动因,才有可能做出良好的决策。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