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是亚当,也是夏娃
这是一场交易,冷冰冰的交易,剔除了恋爱之情,夫妻之情和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感情,剩下的只是一张贪婪的五万美元的支票,一只散发着贵族气息的红宝石戒指。
这是严歌苓的一篇很不起眼的中篇小说。它被孤零零的收录在2000年的一本小说杂志里,躺在我家里的书架上,隔上那么一段时间我就会在不经意的时间里浏览上一遍。
书中有一句话:“假如你认为钱和责任等同的话,那么这整场麻烦又有什么意义呢?”
这是书中女主人公——伊娃开导男主人公时说的一句话。
男主人公——亚当,是这场麻烦的制造者,他有一张清秀俊美的脸,脸颊清瘦微陷,具有贵族气质的典型美国男子,铜色的头发束成一只半尺长的马尾。但是他的英俊、富有、高雅,以及棱角毕露的男性身材统统是虚设——对于女人来说,因为他是同性恋者。
但这位同性恋者想到自己这样高贵的基因,出色的才华将来没有一个后代来继承,繁衍,他感到一种危机,后继无人的危机,因此他千挑万选选了一个亚洲女子为他传宗接代。
,这位女子名叫——伊娃。
故事由此开始。
一个是才华横溢的园林设计家,一个是穷困潦倒的女学者,为着一笔不菲的佣金,伊娃答应为亚当繁衍后代。
两人都是目标明确,不拖泥带水,不管做事说话都是简洁明了,没有一句多余的废话。
亚当为了孩子的到来,提前半年戒烟戒酒,戒掉体内一切的毒素,同时要求女方也按照他的要求来做,每天按照亚当的标准食谱来做饭,全是天热无公害的,他们以为这样就能生下一个健康无比,拥有双方最好基因的孩子。
确实,孩子美得像天使一样。
如果没有一岁时的那一场高烧,菲比将是一名完美无瑕的孩子,美丽健康。
就因为这一次高烧,菲比成了一名聋哑眼瞎的残疾儿童。
亚当万分绝望,不得不再次找到伊娃,请她帮忙照顾菲比,并且付出每月六千美元的工资,而且不耽误伊娃寻找男友的脚步。
整篇文章看下来都能感受到文中所有人物的情感都是冰冷无味的,即使他们拥有高贵无比的姓氏家族,拥有一般人所不能企及的高学历高智商,但他们都缺少一种重要的情感——爱。
虽然但他们也爱过,比如亚当和他的同性恋人,相好了十多年,最终因为在如何处理菲比的事情上发生了分歧,两人不得不分道扬镳,伊娃呢,和初恋男友经历了恋爱,结婚后不敌小三的介入,不得不含恨离场。但他们的爱缺乏执着,热情,真诚,所以最后都草草结束。
但是,因为菲比的到来使得他们两人的感情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虽然他们两人都没有意识到。
在菲比再一次和母亲重逢的时候,她只有通过嗅觉和触觉来感受妈妈的存在,没有视觉听觉的菲比,仅仅凭着一个拥抱就认定了妈妈,以后,她就抓住妈妈不放,不管伊娃在哪里,她都跟在后面,拉着妈妈的裙摆,使劲地嗅着,甚至用嘴来尝试裙子的形状,感觉裙子的色彩。
这是文中最能令人落泪的地方。
然而即便如此,伊娃为了自己的将就的后半生,随便找了一个各方面条件都不错的律师,准备一结婚就终止和亚当的约定。
伊娃,女主人公,其实也就是北京女孩,她属于那种天赋极高,能将读书当成一辈子事情来做的人,但除此以外,她一无所长。
在她身上有一种明显的特质:对于一切事物都处于无所谓的状态。什么也引不起她的厌恶,也讨不起她的欢心。一种感情特质属于边缘地带的人物。
为了一张五万美元的支票,她无所谓地充当了亚当培育下一代的温床。即使在最后,生下菲比后,一种母性的天性激发了她对菲比的眷恋之情,但她仍然决然地离开菲比,为了她的下半生,其实也是虚无缥缈的余生,也许像她前夫那样,只是为了一名比她年轻的女子,就抛弃了她,尽管前夫对她承认:我还是爱你的。前夫和她在一起比和其他女人一起都随意自然,相互之间更懂得对方,可是,又有什么用呢?
对待生活持有这样无所谓,不用心不投入的人,生活最终也会给予相应的回馈。
那是一种什么样的回馈呢?
在伊娃消失的那段时间里,对于她的朋友来说几乎没有任何的反应,顶多是一句:有段时间没有看见伊娃了。或者会有一种带有怜悯的嫌弃:伊娃就那么被她老公给遗弃了!
对待自己亲生的孩子菲比,在亚当告诉她菲比因为她离开后,会在每晚都溜进她的房间,摸摸她的旅行箱,仿佛摸到箱子就能确定妈妈就在不远处,就算离开了也会在不久的将来再回家。
伊娃听到这些依然决定离开,和她的律师在一起。即使她心里对菲比有千般万般不舍,但她还是绝情地放弃,说到底就是一种自私的表现。
因为害怕受到伤害,害怕自己会失去下半辈子的保障,所以不敢去付出,去爱,情愿抛弃,甘心忘却。
难道生活不应该值得用心地去付出吗?哪怕遍体鳞伤,也要爱得轰轰烈烈。
所以,菲比也选择放弃这样一对非生父母。
终于,菲比的离世将亚当,伊娃两人像沙漠似的地带灌下一注温柔的清泉,他们开始认真地交谈起来,彼此都认为对方是自己最亲密的朋友。他们的发展朝着不可思议的方向走去。
因为菲比,一个天使的降临,离去。他们真正体会到爱与生命的意义,体会到爱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