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背后的学习科学
新加坡留学记事-8月28日
今天我们开始介入了新的课程。学习型组织/系统思维
黄博智老师是一个非常幽默老师,大家特别喜欢他,喜欢到放学后同学们都还久久不愿离去,3个小时的课堂,更是掌声和笑声不断。我想从2个方面来分析黄老师的课堂,一方面是教学方式,一方面是学习内容本身。
黄老师的课堂,特别遵循学习科学的规律,融入了现代学习科学的许多研究成果。
一、学习小组的建设。
一开这门课程,老师就要求我们建立了学习小组(两人对子,三人组合均可)。每讲完一个关键点,黄老师都会要求我们左边的同学讲给右边的听,右边的同学讲给左边的听。3个小时大约用了3-4次左右。
我首先倾听老师讲的内容,然后把我们的经验与老师讲的内容进行链接。如果有这样的生活经验,那么我很快就能明白老师的意思。如果我没有这方面的经验,或者我经验有偏差,甚至是错误的,那么老师的讲解也会修正我的经验。即便我们所有的同学都是同时听老师讲了同样的内容,但是每一个人输出的却都有偏差,这个是每一个的原有经验不一样。输出的过程,不仅仅是让我们复述,更像是在我们已有经验上缝了一针,变成自己的东西,或者创生出新的想法。同时,因为大家都知道了这样的教学方式,知道要跟伙伴分享,又促进了同学们的倾听。
二、认知的规律
无论是黄老师,还是程老师,都有跟每一位同学准备讲义,其实就是纸质版的PPT。这让我想起了学习科学里的双通道原理。一般信息在头脑中的编码加工有两种形式:言语编码和图识编码。我们在学习时,既有言语的,又有图士的,以这两种编码构建信息的心理表征,更能建构对这个事物的认知。
每一堂课,黄老师开课前,首先告诉我们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讲每一个内容的结构是:他先指出内容是什么,一般都是抽象的概念;接着用1-2个生活中的例子具体阐明概念是什么,这个时候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再接着是我们来练习和讲述,其实也可以算作迁移吧。其实也是基本遵循了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做这样的认知规律。
我们中国传统的教育智慧里,其实已经内涵的上述的教育科学。比如:学以致用、温故知新、三人行必由我师焉。老师应该像学生一样学习。无论是孩子的学习,还是成年人的进修培训,如果还是传统的灌输式,其实都将收获甚微。(写于8月28日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