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如何成为诗的女儿,风雅一生?
我对诗歌的记忆仍停留在学生时代。本想回首学生时代的诗歌,寻找记忆中印象最深刻的古诗做一番解读。
然而,近日,看到了叶嘉莹先生的故事,我不敢造次。
叶嘉莹先生被称为最后一位穿着裙子的先生,诗歌陪伴着她的一生。
她对诗的解读,能贯穿古今。从诗人创作的背景,再到创作时的心态,她都了如指掌,如同身临其境。
讲述一个话题,她都能将众多相关的诗串联起来。最令人钦佩的时,她对诗歌进行了二次创作,引申出别人意想不到的感悟。
叶嘉莹先生生于乱世,一生颠沛流离,早年丧母,中年缺爱,晚年丧女。人生最悲哀的事都让她碰上。
曾经的她有过自杀的念头,是诗歌挽救了她。她在诗歌中获得了人生的诸多感悟,看淡了世间的冷暖。
1979年,叶嘉莹先生兴感作诗:“构厦多材岂待论,谁知散木有乡根。书生报国成何计,难忘诗骚李杜魂。”寄托着她拳拳赤诚的报国之心。
到了晚年的她,跳出了小我的圈圈,期望能回归故里,让伴随着自己一生的古典诗词落叶归根,在祖国大地重现生机。
她期盼着在有生之年,将多年研究的诗词宝典传承给子孙后代。
刚回祖国任教,大学的老师对她不屑一顾。而当看了她写的书,听了她的课,所有的人都被她的诗气迷住。
那时,刚好是恢复高考的时候,第一批大学生进入了校园,对知识如饥如渴。
那时的老师,讲授古典诗词,大多照本宣科。
可叶嘉莹先生不一样,在课堂上,她没有讲义,手中只握着一根粉笔,从黑板的这头写到黑板的那头。
她仿佛就是一本古典诗词集,所有的诗词都装在她的脑中,随口而出。
听她讲课,就如同进入另一个诗的世界,感悟百味人生。
正是叶嘉莹先生的这种魅力,吸引了很多学生来听课。整个教室挤满了人,只留下叶嘉莹先生转身的通道。
如她所愿,古典诗词逐渐进入了人们的视野,许多人像她一样在诗歌中获取心灵的安宁。
叶嘉莹先生从21岁开始传业授道,经历70多年的诗歌教学生涯。她的名气与日俱增,然而她却依旧过着简朴的生活。
她将她一生的积蓄捐赠,90多岁高龄一人独居,在外人看来,是一个寂寞的孤寡老人。
但对于她自己来说,她一点也不寂寞,因为她有诗歌为伴。在诗的世界里,她活得悠闲自在,乐得其所。
前几年,叶嘉莹先生应邀挑选给孩子朗诵的古诗词。叶嘉莹先生精心挑选了218首。
对于90多岁高龄的她,录制是极大的生理挑战。但她仍秉承着传业授道的使命感,坚持亲自逐首吟诵及讲解,让即将遗失的传统诗歌吟诵法得以流传。
叶嘉莹先生获得了2020年度《感动中国》人物。组委给她的颁奖词是“继静安绝学,贯中西文脉。你是诗词的女儿,你是风雅的先生。”
叶嘉莹先生的一生就是一首诗,诗歌造就了风雅的她。
愿晚年之时,也能像叶嘉莹先生那样,摒弃世间的浮躁,在另一个世界中度过优雅的晚年!
齐帆齐2021年9月年度写作品牌IP特训营第40篇,1080字数,共累积54358字数。
第六周主题:最喜欢的一句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