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礼之辨

2018-05-17  本文已影响18人  蚍蜉撼树1Q84
孔老师

1,

子入太庙,每事问。

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 入太庙,每事问。

子闻之曰:是礼也!

又搬出了机智可爱的孔老夫子,关于这个故事也有不同的说法。

不过不论孔子知不知祭祀之礼,

事事询问确是对先祖的尊重。

是礼也,没毛病。

2,

礼是什么呢?很多人对礼都有疑问,比如:

1. 礼的仪节仿佛是着重外面的形式;

2. 礼是作为客观道理去秉持循由;

3. 礼似乎是人为而非天理;

4. 礼与冲动问题如何调解;

5. 礼是率真吗?

那么礼究竟是什么呢?

我认为礼是自然的,是天理,不是人为。

礼即是人情的自然要求,并不是人情外的假形式,比如我们分宾主、分长幼都是情的自然要求。

人有情便好,而不在于许多繁文缛节,只要是你发自真性情的礼,率真、质朴都是一个真的礼。

如果这个真性情被扭曲了,那么这个礼就是假的。

3,

孔子认为,那些不合乎人情、巧言令色都不是礼。

叶公向孔子说我们这儿的人都很正直,

如果一个爸爸偷了别人的羊,他的儿子就会出来作证。

孔子笑了,说我们那儿不一样,如果爸爸偷了羊,儿子就会替爸爸隐瞒。

这叫“子为父隐,父为子隐,直在曲中矣。”

这就叫符合人伦情理。

孔子曾经说过:如果一个人满面的谄媚,那个恭敬的程度让人觉得令人发指,让人没法接受。

左丘明认为这样不好,孔子也觉得这样不像话。

所以孔子讲的礼都是合适的礼,他不希望我们大家做一些奇怪的礼。

礼是合乎人性的,发自本心,活泼的、当下的东西。

4,

前两天在公交车上遇见一对爷孙,小孩8,9岁的样子,上了车往后面跑,老人在前门刷卡。

然后小孩开始找有座位的人要座。

他是这么说的:“你给我让个座吧。”

问了两三人之后,有人让出了座位。

小孩坐了上去,爷爷在旁边笑着赔礼。

当时我觉得有些尴尬。

谈到礼的问题,我自然而然的想起了这件事。

为什么我会觉得尴尬?

现在我的答案是:

让座是礼,“被让座”不是礼。

5,

宰予问孔子,服丧三年时间太长,一年是不是比较合适。

孔子问他,一年后你能心安理得的吃好穿好吗?

宰予说,我心安。

孔子说,君子守丧吃美味不觉得香,听音乐不觉得快乐,住在家也不觉得舒服,所以守丧三年,你要是觉得心安,你就那样做吧。

虽然后面还有吐槽,但孔子却没有强迫宰予守丧三年,为什么?

因为强迫不是礼,只能一时而不能长久。

我们称之为“道德绑架”。

而礼乐的教化是发乎本心,是一以贯之的原则。

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