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榻之上浅谈话理
清谈误国,实干兴邦。只是有时候好谈论一个话题,所以免不了俗气,总想叨叨什么。有时候唠叨着啰嗦着一些世上常见的现象里面一些模糊不清的东西渐渐脱口而出或下笔成文。那时候有一种恍然大悟之畅快之感。仿佛几天之积食一下排出,身轻体舒。
作为一个业余教育工作者,有些该搞清楚的方向该掌握的方法理论还是得融会贯通一些,不然半瓢水倒不出一瓢水,况且倒出来的水还会由于学生的粗心或者时间的流逝消失不少,所以有必要自己这个壶里多装些水,多装些不带杂质的水,这样倒出来的水才多且有营养。
虽然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但是光凭实践不研究真理那还是老样,所以现在这个社会不管学什么做什么都讲究一个方法。有了方法论的指导才能做到学习和工作的高效率 。这也是为什么接受教育比不接受教育好的原因。
只是很多时候,我们听见一句道理,觉得有理,便一门心思进行实践,却不知道理的核心理论点没有抓住。撞了墙,不管实践前听来的道理,反而怪自己的头不硬,稍微调整一下继续蛮干,依然差火候,于是就得出一个什么听了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的酸葡萄之言。
要知道中国人说话讲究言简意赅、简单明了,讲究直指人心。可别忘了,后面还有一个重点见性明了。
那么多出家之人,为啥一个不识字的惠能六祖初听他人诵念《金刚经》而见性明了悟得佛法真谛,以一个灶房伙夫的身份从禅宗五祖手中接过禅宗衣钵从而成为禅宗六祖之后盛名远扬、流芳百世。最后还成就金刚不腐之肉身。这里面有很多佛门佳话,有兴趣自己去阅读去探究。
在此引出六祖惠能之故事是想驳斥某人的听了很多道理却依然过好这一生的观点。其实这句话不应该称之为结论,只应该称其为一个现象。现象是现象,现象存在,表明实际事实发生,但是现象又分为个别现象和普遍现象。
听了许多道理,这是事实,依然没过好一生这也是事实,但不代表听了许多道理跟过不好这一生有直接因果关系。就像社会上说的读了很多书依然没过上好日子,大学都毕了业依然找不到好工作一样。
但是你品品,这是部分事实现象还是必然结论。我们很多时候仅仅凭借身边出现的一些现象去得出一些斩钉截铁的结论。
小时候读过一篇文章,一个小地方的人男女老幼祖祖辈辈生活在茫茫群山包围中,周围生态环境恶劣,土地贫瘠产量不多即使这样能够种粮食的土地也不多,但是哪里的人却始终拒绝走出群山包围的山谷去到外面的世界过更好的生活。
因为很多年很多年以前他们的祖辈中有胆大之人对所在之地生出失望之情,希望走出大山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只是一代又一代一个又一个的稍微能干点的先辈们要么在外出爬山的过程中摔下悬崖粉身碎骨要么在路上遭遇野兽被咬死或者被咬伤落下残疾。于是许多年之后,哪里的人把走出大山当成禁忌再也不敢尝试。
即使后来有外面世界的人偶尔路过旅居一段时间并告诉山民们外面的世界的精彩和美丽,山民们只是觉得新鲜又羡慕,却依然不踏出山谷之外。外来的旅客很无奈,只得离去。
恰巧旅客正要离去时,一队青年恋人因为被山谷内的村民不容,偷跟着旅客离开。当山村的那对青年男女见识过外面的世界后才知道从前的他们多么无知和愚笨。他们很想带领村民出山过好日子,只是知道村民们容不下他们最后抱憾而终。他们的孩子知道父母的终身心愿,最后回到山村认祖归宗并告诉祖辈父辈们外面的一切,从而有了整个山村的向外发展。
那么上面的故事你品品。先辈们外出求生失败丧生这是现象也是事实,但是因此就得出永远走不出大山这个结论是否有点欠思考呢。
同样读了很多书,跟日子过差不存在因果关系,不是读了很多书导致我们部分人过不好日子的。也不是大学都毕了业导致找不到好工作的。好的书籍和好的大学都不会背这个锅。 好的出书人和好的教书人都不需要负这个责,虽然他们也希望自己的读者或者学生能够过得开心混得好,但是一个人在这个社会上能够干得风生水起或者超过绝大都数普通人的生活仅仅靠读书或者大学毕业是无法做到的。
为什么无关?我且问,何为教育?教育包括哪些组成因素?从幼时开始,我们的教育就分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另外一切的教育最后都要归根于自我教育。如果仅仅凭借学校教育文化成绩的是否优秀去一判断一个孩子将来是否能够混得风生水起绝对太武断了。我们既不能因一个人的顶尖学校文化成绩去断定他或者他将来一定飞黄腾达荣华富贵一生。也不能说一个学校文化成绩差的学生将来在社会上不能立足 。这一切仅仅是个选择问题而已。
书读得好,在学问一途上将走得更远,很大概率有大造化。学校学得不好可能做事中会有一些难路虎,但是在这个社会上立足不仅仅靠学校成绩,还要靠自己家庭条件、亲属朋友抬举、社会各界结交、个人处事机遇等。
其实还有几个很重要的因素,个人身体健康是第一, 其次是个人品性习惯看他是否勤劳是否坚毅是否对他人尊重是否自爱自尊自立自律自信,再就是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变化和个人的实践经验的累积等条件。
另外再细想,个人出生地理环境也很大影响。偏远农村出身的孩子学习刻苦优势很大程度上会被城市出身孩子在成长环境中因接受外面的信息潮流和快速变化而产生的广泛的视野和强大的格局而大大减弱甚至降维打击。
这就是为什么许多不明白又咋咋呼呼的人总在说重点大学毕业的给初中毕业的打工一样。过去有造原子弹的比不上卖茶叶蛋之说,有大学生毕业执教高校比不上工人工厂打工。那么想想当初千万工人齐下岗,想象我国航天事业发展行走世界前列,看看现在还在卖茶叶蛋的是哪些人?
再思考一下,每年那么多人考公务员,哪个不是大学毕业,公务员办公室坐的哪一个不是有文凭之人。
教育系统医疗系统哪个不要知识分子维持。顶尖科技的发展哪个不需要高深研究的钻研。
高速铁路、大厦建造、场馆落成、道路交通哪个不需要设计人员预先好好设计?
军事科技飞机大炮哪样不要顶尖人才日夜埋首?
阿里、腾讯、京东、百度以及国外那么多大公司哪个不需要精深知识维持。?
大数据、人工智能、支付宝、微信、网络购物、社交媒体、物流链缔造、快递机器快速分拣等等哪个不是高级知识分子设计出来的。?
哪么到底是所读的书无用,还是读书的人无用才造成一些读了书的人反而比没读书的人活得差的原因?
其实知识无罪,一切在个人。
个人并非无能无用也非常无奈,由于个人自身所在家庭条件和个人周遭社会生态条件以及个人生活学习过程中的际遇以及个人先天的身体条件的差别,所以每个人成长的过程中是在不断的地被抛洒不断地被排队又不断地被分流然后一一打上深深的烙印即被贴标签——上中下三等,甚至下下等。
我们只是不断地进入不同的阶层,甚至被阶层固化,难怪乎钱钟书一本《围城》道出人生真谛。
所以任何时代任何个人都在成长的过程中可以听到新鬼烦冤旧鬼哭,都是各个时代的小访客而已,运气好的又努力地走阳光大道,运气差又不是蛮勤奋的就摇摆的过着自己的独木桥。
然而本来是猫行猫路,虾行虾道 ,各自安分守己,各行各的路,自唱自的歌。本来这很好,都是自己心中的路,你走你的,我过你的,然而人分好人坏人,好人有时候也办坏事。
坏人更不能说,所以众生本来安稳走着的路总是难免所谓江湖人生的各种纷争,总有不少争名夺利之人向往着金钱、权利、美色、名誉、地位等,得到了还不算,非得锦衣夜行,人五人六,要给所有人排排座,所有人都要有个上下辈分尊卑之分 ,关键是尊的领了,卑的受了,尊的还要时常打压卑的,然后卑的不得不偶尔回敬下尊的。
其实人上人下各色人等,哪个不是在闯自己的难关?哪个又不是战斗在自己的沙场?哪个又不是自己所在战场的劫后英雄?
人人皆为战士,存世皆是英雄。
只是很多时候自己所认为的英雄在另一个战场英雄眼里,他们连自己这边的老弱残兵都不如,没有资格唤英雄,甚至连狗熊都不如,甚至还有的会挖苦道哪个不如自己的自命英雄不知道活着做什么。
人人生而平等,只是成长环境人生机际遇自身条件千差万别,一个人唱得好的歌不一定其他人都会唱,一群人都会唱的歌也许另一个人天生五音不全。
难道本是各路高手尽情高歌的大舞台从此停止表演,只是用来批斗天生五音不全的笨拙与尴尬!
何苦来哉!众生皆苦,人人都不容易,能活能歌就不错,还总搞个什么打击挖苦批斗!各自行自己的道,各自该哭哭该笑笑就成,皇帝不笑乞丐,乞丐不骂皇上多好。!
另外知识有用,读书的人可能也很聪慧,只是还有许多家庭因素和社会因素以及其他许多不确定的因素需要考虑。所以我们还是积点口德,不要去嘲讽或者挖苦一个无作为的读书人的落魄。
笑读书无用,就是说知识无用,就是视人类目前所有的高级文明文化为生而就有的东西。
人类猿变而来,石器时代、奴隶时代、封建时代、资本主义时代、社会主义时代等等时代发展的传承向上都是由于生产力发展到了一定阶段从而带动生产关系的发展。也就是说你得先掌握了知识技能,才有了社会的整体发展。
因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而要掌握科技不探究知识怎么办到?谁又能生而知之。
别人老板自嘲笑自己小学没毕业当大老板,那是别人自嘲谦虚。一个大老板如果没有顶尖知识分子帮扶,不重视经济规律政治变化国际国情不重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这样的暴发户倒下的难道我们数得过来么?
一个没读书的大老板如果不重视教育,为何花费大量资金精力全力给孩子最好的科技知识教育?
因为别人在辛苦创业的过程中深深明白知识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来源,高超的知识才是这个不确定性越来越多的时代最好的护身符。
因为他明白富不过三代,如果他不重视子女教育,那么他有生之年自己子女可能就会败光他所有辛苦创造的家业。而如果他重视教育,那么从他开始,他们这个家族就走上了越来越强大的道路。
就我所观察,说读书无用者,多半是无知文盲老妇嚼舌头,或是无知小儿为自己读书懒惰找借口。
另外‘’听了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来源于某位著名青年文化人的一部电影,这位青年虽文化成绩不行但是少年成名著作很多当年在全国刮过一阵旋风,他听了多少道理我不知道,但是结交人物非富即贵, 多为文化圈人,自己玩顶级赛车过富裕生活日子也不错怎么说没过好这一生,又潇洒又得名和利还抱得美人归怎么说过得不好了。
好吧,然后他说的一句自嘲之话被别人断章取义成为许多人给自己贴的标签或者给其他人贴的标签。于是进一步强化了社会大众的读书无用论观点,这就是中国名人的力量,这就是典型的国人陋习,梯子上的人说什么就是什么,只因为自己赖得动身赖得动脑,这大概就是人人亦云这回事造成的重大社会破坏作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