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培机构遇双减,素质教育正当时?
上篇文章,是有感于一家教育培训机构因经营不善,导致的欠薪维权事件。
我的朋友圈里,有好几位在这家机构就职的朋友。其中有一位学管老师,在2016年就因聚智堂跑路导致被欠薪,没想到都2021年了,又碰到陕西新文达倒闭。
教培行业有毒,这句调侃的底色,是深深的悲凉。
首发原创自同名公主号为什么今年,尤其是在下半年,爆雷跑路的机构特别多?
始于去年春节并很快席卷全国的新冠疫情,是第一波暴击;双减政策开始推行后,学生们的课外辅导时间被严重压缩,那些在疫情后侥幸活下来的机构,无疑又遭到第二波暴击。
尤其是那些摊子铺的越大,校区地段好面积大的连锁机构,轰然倒塌的结局,早就被安排的明明白白。
那么,教培机构一旦倒闭,谁第一个受损?
退费难的家长、被欠薪的员工。
现在偏安一隅的工作室,也只是惊涛骇浪里的一叶扁舟。
小而美,不容易。
当行业面临垮塌时,转身,只是迟早问题。
这时候,问题就来了:
广大教培机构的从业者们,除了彻底转型之外,还能做什么?
进公校吗?
倒是可以。
问题是,多数公校老师随着待遇的提升,工作强度也在逐层加码,你确定自己能接受?
再者,公校教师岗位竞争的内卷程度,近几年也在不断增加,能不能应聘成功,恐怕都是未知。
首发原创自同名公主号这时候,有些教培机构老板,脑子一热,就有了转型素质教育的想法。
这个事吧,理论上可行,实际上难度极大。
因为转型,绝不是换一个产品那么简单,整个商业模式都要变。
说白了,也就是从“刚性需求”的产品,变成“弹性需求”的产品。
中考5:5的分流趋势、大学文凭贬值、大学生就业难,这三点,催生了K12段课外辅导的刚性需求。
很刚很刚。
与之对应的弹性需求,大致就是吹拉弹唱等素质类教育。
需求肯定是有,但一点都不刚。
哪怕是中考体育,选择报班的学生家长,大多也是临时抱佛脚的心态。
需求不刚的产品,最大的弊端,就是交付标准不统一且效果难量化。
这个特点,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学生粘性差、易流失。
比如文化课任务繁重,没时间学钢琴画画等,甚至天气不好,都能成为缺课的理由。
这种产品特性,决定了入局者需要花很多时间和精力在招生上,最好的结果,也就是沦为纯营销驱动型机构。(教学产品效果可能也不错,但这不重要)。
论营销能力,文化课培训机构,从基因上就比不过深耕素质教育多年的从业者(K12网课机构除外)。
你转型成功的底气从何而来?
首发原创自同名公主号当然,除了自己摸索转型,也可以选择直接加盟。
听起来是不是少走了很多弯路?
实际上这条路,压根就是死路。
具体案例太多,可以借鉴下奶茶店加盟,赔钱破产一大堆。
这时候,有的朋友估计有话要说:
话可别说的太绝对哦。
肯德基麦当劳之类餐饮品牌,不是也可以加盟吗,没听说谁加盟麦当劳后亏到破产。
醒醒吧朋友,这种品牌的加盟费,都是大几百万真金白银,你有吗?
你能够得着的品牌,无论是餐饮还是美术音乐,人家赚的就是你的加盟费。
如果生意真的这么好做,人家是没有借呗还是没有微粒贷?
实在不行哪怕裸贷,自己闷声发大财就行,干嘛还要跟你分钱?
病急乱投医的结果,大多是死的更快。
首发原创自同名公主号说了这么多,是不是该抛出解决方案了?
抱歉,我也没有。
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一是为了从火坑旁边,拉一把那些头脑发热准备跳进去的朋友;二者,也是为了抛砖引玉:
大家身边,有没有那些双减后转型成功,或者在双减前就早已跳出教育行业的朋友?
不用举马云李笑来这种大佬们成功转型的例子,因为没法复制,对普通人不具备参考性。
文末留言区,欢迎畅所欲言。
相信各位的观点,也一定能带给其他读者朋友以启发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