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第一论
对于德育来讲,我们要传递给孩子什么样的人生价值追求,是我们要思考和解决的重大问题。如果我们的教育还是为了金钱、为了改变命运而奋斗,那么,这样的国民教育体系对未来国民的核心素养培育来讲,会造成一个重大的陷阱。
为什么教育价值观要转型?从德育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来讲,到了人均GDP8000美元之后,国民教育应该有一个重大的转型。此时,德育在未来公民的培养、国民素质的提升方面,应该承担更重大任务。
我们过去更多地强调人生奋斗的一面,当然,人生永远需要一种奋斗精神。但是就当前我国社会发展阶段和人类社会的发展未来来说,让人有尊严地生活,能够积极地体验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获得积极的人生体验,更为重要。这将是我们德育的重大任务。
德育在学校教育体系中处于首要位置,即“德育第一论”。
这是因为,从人类社会的教育起源来讲,教育最早的任务是人的社会化,人的社会化其实质就是学习社会的伦理秩序,因此它也是一个德育问题。从人类教育的起源来讲,教育的本质近乎等同于德育。
所以,康德曾经提出过一个命题:教育就是让人成为人。回到我国的先哲——孔子的教育思想,是最伟大的就是先教人做人,后教人读书。在孔子眼里,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学习做人,只有把孝悌的问题、谨言慎行的问题、诚信的问题、推己及人的问题解决好了,才有余力去学习知识和文化。
从教育的功能来讲,教育最初是要教给学生知识、传承人类的文明。
后来,法国人比奈提出了智商的概念。他强调,人要变得聪明、要应对社会,需要培养人的智力水平,提高人的智力商数。接着,人们又开始重视情感的问题。情商1991年,耶鲁大学心理学家彼得·萨洛维首次提出情商的概念,以至于人们认为情商决定了一个社会人的生活成就,有人曾经说情商要占人的成功要素的80%,等等。
再后来,人们又认为意志品质很重要,叫意商。细究今天我们所倡导的道德品质和核心素养,大家可以看到,在教育的功能里面,人们越来越强调的不是什么知识、聪明和智慧,而是情感、道德和意志品质。这也意味着,从教育的功能来看,德育的地位越来越高了。
所以,西方现在整个教育的重心都在转向帮助学生获得成功的能力,他们把这种获得成功的能力称作“坚毅”(Grit),认为这才是教育应该培养的人的最关键的要素和品质。这里提的“坚毅”,指的是教育最重要的任务应该是帮助学生养成取得成功的性格特质、健全人格、心灵力量和意志品质。
这一研究再次告诉我们:教育的本质越来越指向人的德性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