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为例,产品分析别停留在表面
面对一个产品,我之前对它的分析总是容易停留在表面,比如产品的信息结构、产品的功能结构、产品的界面等等,但是这都没有深入到产品的本质,对我们提升产品技能其实并没有太大的帮助。作为产品的进阶,我们更需要关注更为深入的方面。
前两天,在网易的产品二面中,面试官抛出一个问题,你觉得知乎和百度问答他们的差别在哪里?知乎是如何做到目前这样的一个良性循环的?面试中这样的问题就是在考察你是否对产品有过深入的思考,在产品上能否有自己的见解或者是自己的一套思路,这也就是校招中常说的做产品的潜质。
因此,若你的目标是产品经理,在产品的思考上就千万不要停留在表面。
那么,何为深入的思考?我的见解是,大方面对一个产品的成功或者失败的原因做过深入思考,小的来说对一个功能,其背后这么设计的原因也要做过思考。多问问什么,人家这么设计是出于怎样的思考?
好了,以上只是抛出了问题,但还没有给出解答---该如何深入分析?
对于产品,我们先进行粗略分类(产品常用的一种思维),工具型产品和内容型产品,以及其他。
首先,说说内容型产品,比如知乎、豆瓣、虎扑等等。我觉得,此类型产品的重点不在于功能性的分析,而在于本身产品机制分析。那么,对于内容型产品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是内容。内容衔接了内容生产者和内容消费者,生产者生产内容供消费者消费,而一个成功的内容型产品,必定解决了以下几个问题:
1、内容生产者从哪来?
2、如何刺激内容生产者持续的生产符合产品定位的内容?
3、生产的产品如何高效的被内容消费者发现,并被消费?
4、如何刺激内容消费者想内容生产者转化?
以上四个问题的解决其实就解决了内容型产品良性循环的问题。
知乎为例。在内容消费者身上,他们的需求是获取高质量的、具有参考价值的问题答案(与产品定位有关),产品解决的正是他们无法获取高质量、专业性的答案的痛点。那么,为消费者提供内容的生产者,最初是通过邀请码的方式邀请各行业的知名人士来社区回答问题,比如说李开复等专家级人物,而并没有开放注册,之所以这样做的原因是为了把控问题答案的质量,而最初社区氛围的形成对后期社区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这样就解答了第一个问题。
对于第二个问题的解答,还是要归结到生产者的需求上来,生产者生产高质量的内容获得消费者的认同,甚至是同行业消费者的认同所带来的荣誉和满足感,是刺激其不断产生内容的内在元素,因此产品在设置了为答案投票(赞同、反对)、感谢、收藏、评论,为内容生产者设置关注、开专栏,甚至是被邀请回答问题等功能,都在为好答案和产生好答案的人提供更大的便利性。
有了内容,那么如何使内容让更多的消费者发现并消费?这是第三个问题,也是一个内容传播上的问题,人与内容的匹配。在这点上知乎的做法有以下几种:
1、话题机制,问题从属于某个话题,关键词标签话,同时用户最初注册时提供感兴趣话题选择;
2、话题关注功能,接受在某个关注话题下,相关答案的推送;
3、搜索功能,显示在某关键字下所有的问题;
其中,第一种是较为粗略的首页推送,而二、三两种则是关联度更高的精确推送,这样第三个问题也被解决了。
最后一个问题,内容消费者向内容生产者的转化,在我看来是比较顺理成章的事情,因为知乎的用户在知识水平上一般较高,消费者在消费内容的同时,碰上合适的问题,在需求上也有转化为内容生产者生产内容获取他人认同的虚荣心。
--------------------------------这里是分割线-----------------------------------------
我的公众号。一个正行走在产品不归路上的人,不定期发送产品相关文章,可能是自己在产品上的体验、可能是产品相关的方法感悟,可能是其他好的产品文章的学习感悟,或者自己的生活工作思考。
要是你有兴趣,扫一扫,我们一起来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