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视男孩和女孩的天性差异,在“做父母”的修行中精进
文 / 董小琳
在聊天中,如果对方提到了自己的孩子,怎样才能保持和谐的沟通氛围?
“您家宝贝多大了?”
“是啊,我家孩子也是,闲不住。”
……
唯一不能做的是:直接忽略谈其他(不管你的其他事有多着急)。
孩子是天下所有父母最关注的共同话题,没有例外。
虽然是最高优先级事项,但在具体培养孩子的问题上,却很少有不迷茫、不焦虑的父母——
儿子只吃蛋清,会不会影响发育?
女儿4岁了还不能数到100,要不要去测测智商?
幼儿园选公立的,还是私立的?
被长辈迁就惯了的宝贝,到学校会不会不合群?
……
针对这些焦虑,市面上的指导读物可以说是林林总总。那我们今天就不妨换个角度,从性别差异入手,看下如何高效应对孩子教育的种种:
男孩和女孩之间,究竟有哪些异同?
也许你会说了,这个不新鲜呀,早就有人说过了:穷养儿富养女嘛。
那么,有多少父母赞同这个观点?又有多少人能从其背后的科学理论出发,辨识真伪?
我们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是他们接触最早、接触最多的人。这是家长的责任,也是每个人躲不过的挑战。我们可以在生活中追求岁月静好,可以在工作上安于平稳。但在孩子面前,我们就是依靠,就是他心智成熟的引路人,没有选择。因此,学会科学教养,是我们送给孩子的最好礼物。
今天的主角就是这本,美国性别科学领域先驱人物——迈克尔·古里安的力作——《男孩女孩学习大不同》。古里安博士从事大脑生物学和性别差异领域研究三十余年,在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等世界名校开展学术活动,深受美国主流媒体青睐。在本书中,所有指导的背后,都有着丰富的神经科学和脑科学实验做支撑,尤其在性别差异对学习的影响方面,有特别详细的阐释。如果你是一位教师或者是3~18岁孩子的家长,一定不要错过这样一本实用好书。
一个场景
某天晚上,儿子洗漱完,跟我说:“妈妈,今天我想用你的润肤露,可以吗?”
“为什么要用我的?”
“我喜欢妈妈的味道。”——这个理由,让人无法拒绝。
“稍等一下,妈妈喝完水帮你拿。”
当我仰头喝完手里的水,竟然看见儿子正拿着墩布,冲着卫生间的镜子(后面放着洗漱用品),捅!
……
如果说小男孩要擦妈妈的香香,有“女性化”的嫌疑。那么,在没有得到及时满足,直接自己拿棍去捅,就绝对是“很man”的行为!
为什么?
不妨试想下,如果是小女孩提出要求,妈妈答应后却没有立刻去做,她会怎么办?
十有八九会默默地站在妈妈身边等,最终从家长手里接过心念念的香香。
“还要多久?”如果超过了忍耐范围,她会用提问的方式确认,而不是自己动手。
书中说
“好勇斗狠”是男孩的天性;“展现共情”是女孩的本性。
因此,才会有前一秒还在推搡、戳弄,转脸又跟没事了一样的男孩们。在他们的基因中,用行动交流,是很自然的事情,没有太多的含义。但在家长眼中,这些就会被定义为“淘气”“调皮”,甚至是“多动”。所以,我们会教育一个喜欢动手动脚的孩子,让他“用动嘴代替动手”,强硬地要求他去“共情”。
如果换做是我们自己,此时的心里会怎样?
为什么?我这样有什么错?——逆反的开始
妈妈说我这样是错的,看来我天生就爱犯错。——自卑的开始
不管是哪个方向,都不是我们想要的结果。
勇狠滋养
因此,古里安博士在书中给出了这样一个概念——勇狠滋养。它是与常见的“共情滋养”平等的一种教养方式,是专门给睾丸素过剩的男孩们设计的方式。具体怎么做呢?
当男孩们出现了“莽撞出手”的状况:
1、不要轻易下判断,而是先观察,发现其行动背后的原因。
2、一对一的交谈,用共情的方式,引导他们改变行为。
3、让男孩们自己思考,除了立刻行动,还能怎样做?
比如说刚才的“捅镜子”事件,我应该怎样去“勇狠滋养”呢?
“你在干什么?快放下墩布!”
“来,告诉妈妈,你刚才为什么要这么做,你在想什么?”
“嗯,你是想自己去拿香香。但,你这样做的结果,很可能是把镜子弄破,伤到自己。”
“那我们除了自己用棍去拿,还有没有其他的办法解决问题呢?”
相比之下,原来那种简单粗暴地干预:“你怎么这么淘气!”“什么也别想拿了,回屋自己反省去!”简直是在泯灭人性……
迟早有一天,孩子们会长大,会不再需要我们,甚至想逃离我们。不管我们是否情愿,都会在某一天早上发生,让人猝不及防。
与其单纯地用命令去改变孩子,不如在精神世界里和他/她成为朋友。用“遇见一个人”的心态,去尊重认同他/她的行为和想法,用朋友式的交流去交换彼此的感受,互相影响。从而,当他们准备离开我们的时候,会在心灵上搭建一条甩不开的纽带,从此终生牵挂。
男孩亦或女孩,无一例外。
而要做到这些,我们只需要:克制自己对孩子们天性的干预。
这是我看完全书后,最大的感触。
那么,你呢?欢迎留言给我~
我的钱存在哪家银行,我住什么样的房子,我开什么车……一百年之后,这些早已无关紧要。但是因为我是某个孩子生命中的重要角色,也许这个世界在一百年之后真的会很不一样。
——《男孩女孩学习大不同》
—END—
董小琳
天津首位拆书家
得到签约作者
《中国家庭报》专栏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