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杨澜《幸福力》14 一心一意:创作这件事,很酷
读杨澜《幸福力》14 一心一意:创作这件事,
第四章 一心一意
乐此不疲找到所爱,找到所长
创造这件事,很酷
总有一些事,让我们兴致勃勃。
我上小学和中学的时候,特别喜欢做手工。最享受的是周日中午,等爸爸妈妈睡午觉了,我就在自己的小房间的书桌上,摆上画笔、刀剪等工具,铺满各色纸片、布头、扣子等材料,参照着搜罗来的图案、绘本,c什么的,不亦乐乎。那一个多小时,不知不觉就过去了,是我快乐的少年时光。
也许这就是为什么我对手艺人有着特别的亲近感。2018年,我制作《匠心传奇》时,采访了12位非遗传承人,2022年起,又作为发起人制作了非遗探索焕新节目《新生万物》。在拜师学艺的过程中,我和单霁翔、张国立、蒋昌建等老友,还有十几位年轻设计师,沉下心来,一手一脚学习传统技艺,大受启发。
有些劳动是需要些体力的。
在景德镇,我们跟着黄国军大师奋力抡锤,将高岭土石块砸成鸡蛋般大小,再放到水碓里去敲击成粉末,筛细之后,用脚把瓷土踩成泥坯,这样的瓷泥才细腻紧实。
在安徽泾县,我们跟着师傅们挑着五十来斤的湿稻草(师傅挑的是两百斤的担子),颤颤巍巍地爬上布满鹅卵石的山坡,再把稻草铺晾开来,让它接受阳光暴晒和雨水冲刷。只有经过三次蒸煮和晾晒,才能彻底除去稻草里的淀粉和蛋白质,留下干净的植物纤维,做到“纸寿千年”。
在川西竹海,我们又在罗荣成、罗勇父子手把手的指导下,砍下十几米高的慈竹,再切割成五六米长的竹竿,扎成一捆,扛竹下山。
在洋河酒厂,我们在手工班学着师傅们的模样,挥动大铁锹,把湿重的酒醅均匀地铺在直径三米的酒甑里,只需两三次,就大汗淋漓,手臂发抖了……
有些手艺又要求极致的精巧。
在苏绣大师姚建萍的工作室,我居然成功地把一根丝线劈成了一百二十八分之一!那几乎就是一根蚕丝的模样,捏在手指里,它顺着空气的浮力垂直向上飘起,纤细到摄像师几乎无法在镜头里看到它的存在:“你们别动行不行?好像在做无实物表演,又像几个孩子般手舞足蹈。”
就是这样的轻丝,绣娘们一天要数百次穿过毛毛针的针眼,绣成猫咪抖动的胡须,金鱼摆动的透明尾巴和少女明眸里的眼神流转……
图片
创造是手眼并用的过程。意到,眼到,手到。极致的专注,极致的精微,似乎激活了每一个细胞的感受能力,见平日之未见,听平日之未听,创平日之未有。
姚建萍大师告诉我,常年用眼的绣娘,即使年纪大了,也很少有老花眼的。但只要放下绣花针,很快就会花眼。这专注的力量对人的生理极限也产生影响啊!
无论是做粗活儿,还是做细活儿,匠人们都心无旁骛,全神贯注,似乎忘记了时间。那是身心高度统一,心眼手高度协调的状态。
十几年乃至几十年的反复练习已经造就他们出神入化的把握与控制,但好的匠人又必不被套路所束缚,在一丝不苟中不失自由创意和神来之笔。
图片
在创作中,他们的眼神如此自信,表情如此生动,有时会自顾自地锁紧眉头,有时又会心一笑。此时的他们,敏锐、灵巧、笃定,那种物我两忘的自由状态,就是体验所谓的“心流”了。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实现心流的途径是正念练习(mindfulness),这是一种觉知状态的专注。
学医出身的乔·卡巴-金(Jon Kabat-Zinn)1979年在麻省理工学院医学院工作,他想去帮助那些没有被西医治疗方式照顾到的人,于是开设了减压门诊,结合坐禅、瑜伽、太极等东方修行中的实践,将正念冥想的方法介绍给自己的病人。
他发现这对于减轻病人痛苦,加快身体康复有明显的帮助;如果持续练习,不仅可以抚慰情绪,减少压力,减轻疼痛,更能使人心胸宽广,与他人友善相处,增进健康。
图片
他和其他一些科学家的实验发现,经过八周左右的冥想练习,人的染色体两端的端粒会变长,降解得更慢;大脑中负责认知与情绪处理的左前额皮层会增厚,负责记忆的海马体增长,对压力敏感的杏仁核变小,血清素上升,大脑处于更加平静的状态。长期练习者大脑中的灰质(负责高级信息处理的部分)会增加,这让人们在复杂情势下更能聚焦并更灵活地做出反应。他们把这些经验加以推广。
美国NBA球星菲尔·杰克逊(Phil Jackson)就成为一位长期的正念练习者,并带动球队其他队员一起练习,这增强了他们在比赛中的专注力和协调配合能力。
2018年,我曾经邀请卡巴-金先生来参加天下女人国际论坛。在演讲中,他高度评价中国道家、佛教禅宗和印度瑜伽的智慧,认为它们都是古人的智慧,让浮躁之心安静下来,感受当下,体验自我的存在。
图片
比如,老子说:“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李白诗曰:“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他还说,中文中“怒”字的结构,是由“奴”和“心”组成,表示被心情所奴役,真是天才的创造。
他也在现场示范,告诉大家正念冥想并不神秘,任何人都可以从稳稳地坐在一把椅子上开始,关注自己的呼吸,平静、不带评判地观察自己的内心和外部环境,专注于当下的体验。它既不能消除人生中的悲伤与挫折,也不执着于只允许积极的情绪存在。
它强调的是专注、觉察和仁慈,包括对自己的仁慈。
这让我想起佛教中有句话叫“戒生定,定生慧”,说的就是屏除杂念,心定一处,力求达到更深层的意识和觉知。
图片
出外旅行时,我喜欢走访一些古寺。比如,福州闽侯县的雪峰崇圣禅寺,建于唐朝,被称为“南方第一丛林”。它不仅历史悠久,还作为“打禅七”的圣地声名在外。所谓“打禅七”,就是在七天内密集地修禅,以求开悟。
从这里走出过不少高僧大德,做了南方各寺庙的住持。传说公元870年,26岁的藻光和尚慕名前往雪峰寺拜谒义存禅师。义存出其不意地问:“进一步则死,退一步则亡,如何?”藻光不慌不忙回答说:“横行几步何妨?”
心无挂碍,生发智慧,让我们觉察到自己和世界本来的样子。
佛学的智慧给现代人带来很多启发,比如,如何理解“空”字。这五光十“色”、令人悲喜交加的世界,怎么可能是“空”的呢?几年前,普林斯顿大学进化心理学教授罗伯特·赖特(Robert Wright)写了一本书,《洞见》(Why Buddhism Is True),通俗易懂地解释了佛学的真义。
图片
他认为,自然选择让我们的大脑趋利避害,进而形成一种为世间万物打标签的机制,好与坏,美与丑,这些价值判断往往让我们不自觉地戴上了有色眼镜。
不仅仅是看到一块巧克力或遇到一条蛇时会产生冲动,甚至连一些简单的数字都会唤起我们强烈的情绪。
世间万物的确客观存在着,但我们的主观意识给它们赋予的价值和好恶,不是事物原本的模样,是附加上去的。
另外就是我们对自己的认识。大脑的另一个特点是“自我独特性”,认为自己是高于其他物种的理性动物。
但实际上,我们的许多重要决定都是被情绪左右的,比如,当屋子里出现女性的时候,男性的表现和彼此之间的竞争就会有微妙的变化。所以,你看,自我这个东西也是贴了标签的,不是完全客观的。这就呼应了佛学中“空”的概念。
图片
赖特教授自己坚持做正念练习,他发现,当我们弱化或者关掉自动贴标签的习惯,也就是说,不“喂养”欲望时,情绪就变得更加平稳了。
他举例说,邻居在装修,电锯的声音很烦人,他就先在自己的头脑中弱化“电锯声真讨厌”的痛苦,慢慢地甚至听出了其中的节奏感,也就不感到那么烦躁了。
他将这一过程总结为RAIN,即识别(Recognize),接受(Accept),审视(Investigate)和不执(Nonattachment),与佛教中放下执念的教诲是不是挺吻合的?这一模型对我们管理负面情绪是普遍有效的。
所谓诚其意、正其心、善其事,每门手艺都可以是一种修行。人在高度专注中,不仅忘记时间的流逝,还能有人与物的奇妙互动。
我常在匠人那里听到“只有自己的心清静下来,才能看到材料的本真”的说法;
图片
还有把劳作看作心性修行的比喻,漆器大师说“人磨漆,漆磨人”,玉器大师说“人琢玉,玉琢人”。他们毕生追求以心悟道、以器载道的境界。
中文中“设计”这个词,古代指设下计谋,现代意义的“设计”直到19世纪才从日语中借鉴过来,而中国古代的匠人其实身兼设计师和工匠的双重身份,他们既负责创意,也亲自完成作品。在这物我合一的过程中,体会到物境、情境和意境的美妙。
20世纪80年代起,作为发达工业化国家的日本重新挖掘和提倡匠人精神。木工秋山利辉的“匠人须知三十条”写道:“进入作业场所前,先学会打招呼;成为和蔼可亲的人;成为积极思考的人;成为熟练使用工具的人;成为乐于助人的人;……”
他不仅道出了一流木工的培养方式,更是唤醒了敬天感恩的心。他要求工人们在开工前,要向手中的木材感恩,珍惜这汲取了天地精华,经历了岁月洗礼的珍贵木材,它落在自己的手中,所以必须谨慎使用,用心打磨,以期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和持久的功能,让使用它的人可以代代相传。
图片
我看到这匠人精神的背后有大写的“尊重”:尊重自然,尊重劳动,尊重时间,尊重客户,尊重同事,尊重自己……
匠心,重在一个“心”字,就是把最大的善意、诚意和创意,注入器物之中。
国宝级漆器大师甘而可先生住在黄山脚下,他数十年专心致志地研究、制作漆器,恢复了汉代犀皮漆的工艺。
他向我一边示范,一边介绍说,一件漆器的制作,从上山割漆到器物打磨完成,需要几十道工序,上一百多层漆,花上两三年时间是很正常的。
他的夫人曾跟他开玩笑说:“门口的高楼都盖起来了,你的一个瓶子还没做好。”
甘而可不慌不忙地说:“房子如果盖得不结实,不到三十年就要拆掉;而我的瓶子,过一百年、三百年也不会变形。那时候会有人把它捧在手上,体会到我今天的用心。”这就是他对于时间和价值的理解。
图片
只有投入生命和情感的技艺才是鲜活的。
擅长扎染的大理白族人有“人生三块布”之说,即出生、婚嫁、离世,都要穿上扎染的服饰。
“来,今天让我们来看看每口染缸的情绪怎么样。”被称为小白的扎染传承人张翰敏女士,身材不高但很匀称,虽然已经做了两个孩子的妈妈,但笑起来还是一张娃娃脸。说着,她递给我一板pH试纸和一个记录本,让我把院子里七八口大小不一的染缸的“健康”状况记录下来。
染缸里浸泡的是板兰的茎叶,如果其酸碱度在3.5左右,就意味着它今天可以工作;如果不是,那么就意味着要向缸里投喂一些糖或面粉,甚至黄酒,让里面的微生物得以滋养,以期尽快恢复健康。
“原来染料是活的!”我大惊小怪起来。过去一直以为那就是从植物中提取的色素而已,没想到是一系列生物化学反应!染的过程更加奇妙。
图片
图片
把扎出图案的白布放入蓝得发黑的染缸,轻轻揉搓后拿起来。布先是呈现出草绿色,然后慢慢变成孔雀绿,随着在空气中氧化,蓝色逐渐加深。再投入缸中染第二遍,这次拿出来以后蓝色就更深沉了。之后要在清水中洗去多余的染料,把布拧干,在庭院里支起来晾晒。
一片蓝天白云染,就在苍山洱海的微风里舞蹈起来。
全情投入,就是正念练习,能让人体验澎湃的“心流”。而创造,使这种内心的幸福外化,进而可以把这幸福分享给更多的人。
我高中时代最喜欢的作家c(Romain Rolland)就说过:“什么是快乐?创造就是快乐。其他都是无关紧要的漂浮在地面上的影子。……创造是消灭死。”
《考工记》里写道:“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如果说宇宙之美在于生命,那么生命之美就在于创造。
感谢您读到最后,关于作者:我是静敬,笔名奶糖黛君,感恩日记践行者,日记文化推广大使。
选自《幸福力》,图片来源于网络。
每日一记,记录成长。
往期推荐:
读杨澜《幸福力》1
读杨澜《幸福力》2
悦纳自我:活着就是奇迹
读杨澜《幸福力》3
悦纳自我:倾听身体的声音
读杨澜《幸福力》4
悦纳自我:解除封印,释放天性
读杨澜《幸福力》5
积极情绪:小确幸随时准备拯救你
读杨澜《幸福力》6
积极情绪:如果给尴尬一点时间
读杨澜《幸福力》7
积极情绪:万物的诗意
读杨澜《幸福力》8
自我成就:既然我们注定闲不下来
读杨澜《幸福力》9
自我成就:风物长宜放眼量
读杨澜《幸福力》10
自我成就:失败,或许是伪装的祝福
读杨澜《幸福力》11
自我成就:帮自己一个忙,迈出第一步
读杨澜《幸福力》12
全情投入:我的所爱,找到所长
阅读 7
静敬21天打卡营
人划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