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知青的那年那月〈续〉
每每想起当年下乡的事如今仍然是历历在目记忆犹新。当年在七中大门前我带着被子和简单日用品和一行四十六名下到尉氏的同学分别挤上三辆卡车,原来和牛凤枝一起约好下乡的,因为牛凤枝的奶奶把户口本藏起来了,没能和我一起走,同行的同班同学只有赵忠英和我。
车上很挤,我们上车调侃说笑很是兴奋,就在车将开动的刹那间,有个同学说:老杨你看你爸妈来送你了!我顺着同学指的方向朝车下望去,瞬间泪奔。父亲带母亲牵着年幼的弟弟正向我一边招手,一边抹泪,十六岁的我是第一次见到父亲流泪样子,那个场景深深烙进我的脑海里至今不忘。
下乡初期吃供应粮,日子还得过去,我们知青点里有十二个人学做大锅饭是最大难事,记得有个月我们把杂粮先吃完了,想找生产队借点粮配着吃,没有想到队长不借,我们集体绝食,顶上门躺在床上不起来上工,把村支书和队长吓坏了,会计烧火,队长擀面条,做一大锅面条给我们吃。还答应借粮给我们。饭做好了我们起来敲着饭碗着唱歌去厨房吃饭,老乡们直纳闷这知青咋这样,这一会儿就高兴了呢?现在想起来是很幼雅可笑举动。
因为十二个人做饭太难,我们又分成两个小组,这样一来我成了小组长,李闯小马年纪最小,在家里娇惯了,王林家里兄弟姐妹多生活能力强,也会照顾人。记得那时李闯手脚冻伤了,我和王林找老乡问单方,每晚用茄子秧煮水端给她治冻伤。
红薯分下来,我们几个同学总是趁天不亮抢着到地里切红薯片,撒在地里晾晒。那时还有挖有一个土坑做沤肥每天扫树叶积肥。积多了按立方可以算工分的。更有大齐村知青中的积极分子在赶集的途中,见到牛粪用书包装回来的先进事迹成了学习榜样。
到了晚上村里的烈属奶奶家点着一盏昏暗的油灯,几架纺线车错落围起,又是村里姑娘们的天下,也是我们和老乡联系感情的好去处。
冬天过去了春播施肥时,我架着独轮车往地里送粪肥,下坡时跑的急,人仰车翻。独轮车车把将我的脚面打骨折了,老乡说幸亏没打住腰,否则会瘫痪的。伤筋动骨一百天,在养伤中间受到大伙的端水端饭悉心照顾。老蒋和小五给我找了不少书让我消磨无聊日子。毕竟那年轻不懂事,不想总是麻烦大伙下地活动早了,落下病根现在的脚走远路也不行。
在村里的女知青里我第一个学会驾牛犁地,一手扶犁把,一手甩鞭,嘴里还要吁吁喔喔地吆喝赶牛,可威风了。那年代穿一身用袋装染料自染的粗布衣最时兴,摘棉花的季节里从地头带着布兜进去摘到尽头地边,摘下的棉花称重记工分,衣服全湿透,手也被棉花桃硬壳扎的生疼,全是球的粗布衣也被刮平整了。
我们从一下乡便是扎根农村的想法,没有想到最后能返城,踏踏实实地学农活,多挣工分,同学之间团结的特别好。每一次有人回家总是带的东西大家分享。
自从开始有返城的机遇,老乡对我们的态度变了。这中间还发生了一件非常事件。当时的女生宿舍里只有邵木兰,张爱莲和杜书琴在,其余的人都回家了。当天晚上她们先在场院里乘凉休息,天忽然下起雨来,搬回屋里关门睡觉。熄灯了,天闷热,邵木兰热的睡不着,翻来翻去把枕席掉在床下,她坐起来划火柴准备点灯去找,突然看到一个光头藏在床边,邵木兰吓的赶忙喊:大张,张爱莲,有人!张爱莲睡的迷迷糊糊问:怎么了?邵木兰手拿着火柴忘记了点灯,火柴熄灭了屋里漆黑一片。只听见黑暗中一个人影跌跌撞撞开门冲了出去。三人都清醒了,吓的要命,把门重新关好顶死。到了第二天把这件事告诉村支书和队长,他们说不可能的事,肯定是狗进屋了。草草敷衍了事。这件事的经过我是听邵木兰讲给我听的,当时讲的时候邵木兰还心有余悸。不久相隔二里地的大齐村里也发生女知青在外面乘凉休息被人压住图谋不轨,当时女知青并看清了是谁,也是被村里包庇同姓家族人没有做任何处理。发生这种事,知青人心惶惶,不久通过各种渠道分批陆续返城了。
下乡当知青的日子不算长,但在我人生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因为下乡而受到磨练并且收获了爱情。与老蒋组成家庭相伴四十年,一路走来经历坎坷,到如今的六口之家其乐融融。
当知青的那年那月〈续〉用这一首叶 辛的写的《抹不去的人生记忆》来结束这篇有关下乡当知青的岁月回忆。
怀着美好的憧憬和向往
抛洒青春的汗水和眼泪
我们虔诚地追求过
我们狂热地呼喊过
我们莽撞地奋斗过
在山乡、在草原
在南疆、在北国
在祖国的黑土地、黄土地、红土地
在烈日下和风雨中
在偏远闭塞的角角落落
我们
留下了最难忘、最凄惶、最壮丽的
人生风景
岁月蹉跎
人非蹉跎
喝过名为"知青"牌的白酒
那苦涩辛辣的感觉
越久越有滋味
我们这一代的人生命运
我们所有的痛苦和欢乐
凝聚绽放出的
是生命的本色
这就是我们在大地上打滚的青春
这就是我们抹不去的人生记忆
这就是我们一代人的特殊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