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励志

第一次被喷的面试

2019-02-28  本文已影响0人  古月是我

大概六七年前,刚毕业的时候去一家中型IT公司去面试。

面试官是一位中年男人,大概40岁左右。简短的自我介绍完毕后,面试官唠嗑般的跟我聊了起来。哪里人?家里几个孩子?大学印象最深的经历?未来的职业规划?都是有所准备的题目,原以为回答的还算真诚,完整。

但在面试结尾,面试官说,“我觉得你的性格太内向,不适合我们提供的这份人事助理的工作”。听到这份“正确”点评,我愕然的接受着他“正确”的拒绝理由,走出了办公室。这是我向往的一家公司,它的专业性让那时的我也认为,“内向真的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回家的路上止不住的流泪,自责自己为什么不够外向,不能开朗一些。自审了许久,避免后期求职遇见类似问题,我开始了自我改造计划。

01第一件事情便是强迫练习“笑”

很多洗脑成功学的书籍会告诉我们关于笑的好处,以及怎么笑才是礼仪中的最恰当处。于是,每天早上或者晚上,开心或者不开心,对着镜子告诉自己必须笑,不管是露八颗牙齿还是笑到牙龈都露出来。总之,笑就对了,因为它是外向的一种形式体现。

从一开始的笑不出声变成了哈哈大笑,“哈哈大笑”好像成就了我现在外向的特征了。

02第二件事情便是强迫自己跟陌生人搭话

内向人群大部分都会有一个共通点即是不爱讲话,嘴巴的笨拙往往会跟不上大脑的速度。在我的校园生涯中,避免因为口头的词不达意造成尴尬的局面,大部分的时间我会直接选择放弃表达,但长期的这种放弃会愈发的导致张嘴磕巴。于是,在面试的时候,强迫自己主动跟一起面试的人搭话,买菜的时候主动跟老板多聊几句,乘车的时候主动和司机聊景点气候,安静的世界因为这张嘴,开始多了一些喧闹和客套。

从日常中开始练习,那会儿我坚信,话多是外向的另一个外在体现之一。

03第三件事情是在网上下载性格测试相关的题目

很多公司的面试会让我们做性格测试题目,那些网上随时可以下载的测试卷,他们通过这些题目测试出你的性格是外向还是内向,用这个作为辅助面试的工具之一。于是,上网搜罗下载很多类似题目提前做,了解测试题的大概套路之后,我的所有面试中的跟性格测试相关的结果必定是外向开朗的。

因为那次面试官的“点评”后,自定制的这些改造计划做的很顺利。七年过去了,我已经学会了哈哈大笑,学会了快速融入陌生群体的方式,虽然还是会偶尔讲话磕巴,但是已经学会了给自己的窘迫圆场了。

同事们,客户们,陌生人,对我的评价都是外向开朗。

在这件事情上,我好像,做的还不错。

那次的面试经历在七年间慢慢的淡化,但“性格内向”这个评价却一直隐隐的躲在了心里。

前几日,在一个友人相亲后的饭桌上,大家讨论着关于相亲对象互相匹配的问题。

友人说,“我自己性子偏安静内敛,相亲对象也太内向了,互相不合适”,“我想找一个性格外向、开朗、阳光的类型”……

“什么样的才叫性格外向呢?”我问。

“外向就是两人对话的时候能主导话题,话多点,阳光点,自然大方一点……”

那天被提起的“内向”二字,勾起了那次面试的记忆,让我开始深入考虑当时被定位“性格内向”的缺点事件。开始考虑,为什么“性格内向”似乎在求职、工作甚至相亲的时候,变成了一个远远低位于外向的贬义词。

以前看过一本书,是Susan Cain 写的《安静就是力量》,它的里面有一个观点“外向的人更倾向于从外部世界寻找力量,而内向的人更倾向于关注自己的内部世界”。这本书中的大概观点即是,没有一个人的性格是绝对的内向或者外向,大部分都是混合偏内或者外。判断他的大部分性格特征主要是从当他独处的时候判断,看当事人是喜欢从人群中收取到营养还是喜欢用独处进行自我恢复,而结论就是前者更多的时候属于偏外向型,后者倾向于偏内向。

从这本书的观点中回看久远的那次面试,暂且不去讨论面试官的对错,它对现在的我来说,有好处,有坏处。

最大的好处是我学会了去适应社会的大潮流,因为大部分的工作都是所谓的外向者做的更好,因为大部分的人也认同外向即使好的这个观点。所以,从自己也成为这样的大部分后,那种作为社会人的不适应感也就降低了很多。

最大的坏处则是失去自我。当我们选择带上面具去面对这个社会的时候,久而久之,已经不会记得去摘下它了,甚至开始认为自己的本质就是如此。而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也开始懒得考虑所谓面具,所谓伪装这件事情了。

因为这次的谈话,忽然让我想起原来自己还有一张面具存在的。

但是,它的存在也不能用绝对的坏处去评判,就像这个世界并不是非黑即白。

也许,面具人的另一面是我们的自我成长。这种成长不再让你局限于所谓的本质,而是去尝试抛开所谓的本质去拓展自己的可能性。当我们学会了这种本领后,学会跟自己的本质去做一个平衡,尽量去达到它的最中间值时,我想,你也就达到了成长后的最佳状态。

那次被喷的面试,现在用平静的心态去看待它,也只是成长中的一个坎。很幸运自己在不知道这是一门社会课的情况下,单纯的积极去对付所谓的“内向”,而并没有深陷于所谓的性格缺陷自怜。

如果回到七年前,如果有幸再次碰到那位中年男人,我很想说一句,“感谢你在面试的时候以性格特点作为拒绝理由的直言,但是,还请您当一位专业的HR”。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