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师专业阅读与心智成长

【学记】01这一群有种的教师

2019-06-25  本文已影响1人  卓韵

2016年4月29日,参与了第一次活动,申报学员过程有些波折,真正参与工作室活动才感到心安,很高兴能名正言顺地跟随陈德兵老师学习,很高兴结识一群有意思的伙伴。

三十多人的团队,让我想起“这一群有种的教师”。新教育实验文库有一本书叫《这一群有种的教师》,里面收录了三十多位新教育实验种子教师的成长记录。阅读这本书时我心潮澎湃,居然有一群这样的教师,他们追寻理想又脚踏实地,他们“戴着镣铐也能跳出精彩的镣铐舞”。此时,我觉得也进入了这样的团队里,大家都“臭味相投”,大家都追寻理想的教育生活。

第一次活动,黄智根、张鸿瑞和张波老师为我们展示了三节课例,各有千秋。三位老师“久经沙场”,面对各种课堂生成都那么从容,有很多机智和幽默的处理,让我感受到了教学的智慧,深感佩服。

《小小辩论会》一课,黄智根老师教学设计条理清晰,指导方法很自然,不显山不露水的感觉,却能带出学生精彩的表现,那些精彩的发言让我们情不自禁鼓掌。

《学写童话》一课让我眼前一亮,先引导学生发现童话故事的特点,再带学生提炼童话故事的一般框架——起因、曲折的过程和结局,让学生轻易掌握了写作童话的脉络,也让我恍然大悟,原来写童话这么简单呀!我也跃跃欲试,打算回去给学生上上这一课。其中有一点我可能会做这些的处理:引导学生了解童话中会反复出现困难时,要强调反复但不重复,每次困难都会有新的角色和不同内容的对话。这样避免学生的思维太局限。

《劝阻的艺术》一课,张老师一些细节做得很好,比如利用生活事例作为素材打开学生的“话匣子”,比如指导学生说话时,建议把“你”换成“咱们”,用“咱们”来说话让建议和劝阻的语言听起来不会太强硬,减轻听者的负担,类似这样提示学生说话时注意语气、态度和措辞等的说话方式,都比较好,可是“明道理、引明言、举例子”等等的说话方法指导,似乎把劝阻变成了说教和辩论,我觉得不太恰当,这些方式不符合科学、有效的沟通模式。

托马斯·戈登博士撰写了《父母效能训练》,他的沟通方法起初用于改善父母与孩子间的关系,后发展为一种改善所有人际关系的通用模式。他把说教和辩论归入让亲子沟通失效的12种绊脚石之中。说教是告诉孩子他应该怎么做,让孩子承受外界施加的权威、职责或义务,辩论是用事实、道理说服,用反驳手段、逻辑知识或自己的意见去别人。说教和辩论所传达的信息和可能产生的后果是:1.让孩子产生愧疚感,觉得自己是个坏孩子;2. 让孩子觉得自己让孩子觉得自己是不好的,失去自信;3.造成孩子的防卫态度与对抗心理,引起孩子的自我辩护或争论,使沟通成为一场争论。这两种沟通方式都很难奏效,孩子会屈从权威而妥协,表面上做出改变,而内心并不是真正认同。

《父母效能训练》中提出“我—信息”的表达模式基本构成:
1.对不可接受行为的客观描述;
2.感受;
3.造成的实际而具体的影响。
这种沟通模式不太容易激起抵抗,让孩子负担起改变他的行为的责任,帮助她学会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也由于它是坦诚的,它会促进孩子在产生某种感受时也发出同样坦诚的信息。

如果语言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那么它就是“暴力”的。怎样的表达是不“暴力”又有效呢?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在《非暴力沟通》一书指出非暴力沟通四个要素是: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他认为 “沟通过程中专注于彼此的观察、感受及需要,而不反驳他人,我们便能发现内心的柔情,对自己和他人产生全新的体会”。

托马斯·戈登博士和马歇尔·卢森堡博士都师从人本主义心理学之父卡尔·罗杰,他们利用心理学研究高效沟通,他们的理念得到世界的普遍认可。

“明道理、引明言、举例子”这些是我们传统的沟通方式,但从心理学角度去分析,这些都不算有效的沟通。因此,我认为《劝阻的艺术》一课可能需要修改一下,向孩子展示一种真正有效的表达方式。

以上是我对三个课例的思考,虽然从教六年了,但是仍然觉得只能“看热闹”,好像摸不出语文教学的“门道”,还是听课少,读书少,反思少,如德兵老师说我们需要学习、思考、实践、总结,需要坚持研究。最后还是用《这一群有种的教师》的一句话勉励自己:行动就有收获,坚持才有奇迹。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