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没有这个人,什么都不行,诸葛亮也不可以
三国之中,有两位谋士素有才名,都说:“若能得到其中的一位就能得安定整个天下”。他们俩一位是卧龙诸葛亮,一位是凤雏庞统。在演义中,庞统的才能完全不逊色于诸葛亮,是刘备的得力助手。但是,在真正的历史中,他无论是经历还是作为都配不上这么高的名号。在刘备争夺天下的过程中,他也没有过多的贡献。假如,在三国中非要找一个和诸葛亮能相提并论的人,西蜀谋士法正可以说再合适不过了。
根据记载,法正年长诸葛亮四岁,两人同为刘备股肱,《先主传》云:诸葛亮为股肱,法正为谋主,虽然,性格和兴趣彼此不同,但是,双方始终能以公事大义为重,诸葛亮总理后方政务,足兵足食;法正则随军征讨,出谋划策。可以说,互相之间能够紧密合作,取长补短。后来,刘备东征孙权为关羽报仇,群臣大多进谏,皆不听从。在小说《三国演义》中,法正的生平事迹与正史大体相当,法正出身于陕西的一个小镇,他家族中也出过名士,叫法直,他也有个好友,叫孟达。之后,法正与好友一起投奔了刘璋,不过,这刘璋却是庸庸碌碌的君主,他没有意识到法正是个胸有沟壑的男人,所以,只让他做了一个小小的县令。既然是怀才不遇,那么,法正只好另谋出路,他和张松一起,准备将荆州的刘备引进来,取代刘璋的位置。
经过别人的引荐,法正和刘备进行了会面。刘备是个慧眼识英雄的人物,他一眼就看中了法正的才能,而法正也觉得对方应该是个有远见的明主,所以,双方都很满意。法正给刘备出了个主意,借尸还魂,独霸西蜀。在他的帮助下,刘备果然实现了横跨荆益的霸业。可以说,这对于蜀汉阵营来讲,是发展道路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创业之初,刘备得到了关、张、赵这样的猛将,这些都是他横行天下的依傍。不过,这些人虽然在战场上以一敌百,但是,谋略缺乏,不能够在战略上给出其中肯的意见,所以,刘备可以说还是很缺谋士的。所谓谋士,一般有两类:一类在后方坐镇,不断地为前线提供补给,而另一类跟随着主公征战沙场,时刻提供战略帮助和进攻策略。
因为少了坐镇后方的谋士,刘备总是不能保证后方的稳固,粮草供给不上,还曾经有过因为缺粮而吃人的悲剧。不仅如此,在前线相陪的谋士更是缺乏,所以,才会被曹操追得嗷嗷直跑。得到诸葛亮的辅佐后,这种情况好了很多。诸葛亮善于治理百姓,训练士兵,在作战上也十分擅长。所以,刘备不仅在荆州站稳了,还攻下了西蜀这个地方。
但是,诸葛亮毕竟不是神明,他不喜欢用奇谋,而刘备力量还很弱小,面对强大的曹魏政权,不用奇谋是不行的。所以,在这个时候,还好,有法正在。
法正在政治上不太突出,甚至,可以说是非常差劲。他的思想很守旧,不善于治理国家,可是,在战争方面,他特别有谋略,奇谋不断。诸葛亮一看就看出了他的不足,也非常了解这个人的优点,所以,一手包揽了政治,还常常写信跟法正讲他在哪些政务上做得不好。
与此同时,诸葛亮告诉刘备,对待法正一定要十分宽容,因为,这个人虽然在道德品质方面不太惹人喜欢,也犯过法,小心眼,但是,他还是很有才能的,应该给予重用。其实,这就是物尽其用的思想,特殊时期特殊对待嘛。刘备听进去了,所以,法正得以和诸葛亮合作,两人内外配合,形成了一个强大的谋士力量,帮助刘备走上了人生巅峰,在汉中之战时取得了伟大的胜利。
在进图汉中的战役中,法正认为,如果要攻取主要阵地,一定要以关西为突破口。他一直跟在刘备身边,不时地出谋划策。在他的设计下,面对夏侯渊等的阻拦,竟然南渡汉水,反客为主,和刘、黄等人配合,对魏军开始了夹击。为了突围,夏侯渊不得不亲自带兵攻打定军山,在这个时候,刘备派出了黄忠,对夏侯发动猛攻,终于,将他在乱军中杀死。
夏侯一死,汉中就落入了刘备的口袋里。曹操知道这个消息十分悲痛,认为,一定有人在高人在后面指点,否则,刘备绝不可能这么顺利。他亲自率军争夺汉中,两军对峙,后勤十分关键。蜀汉这一方有诸葛亮,他发动民女民夫为前线运粮食,所以,在后勤上没有顾虑。但曹操可不行了,法正建议刘备派奇兵去偷袭曹操的辎重部队,让曹魏大军在饥饿中作战。
不久,曹魏大军就出现了大规模的逃亡,差一点就全军覆灭。不得已,曹操只好退兵,这次失败之后,曹操十分感慨,他说:“为什么得到法正帮助的不是我?”
因为,战场上的杰出表现,刘备对法正更为重视,还给他升了官。只可惜,没多久45岁的法正就因病去世了。刘备好不容易得到了一个宝贝,却很快就失去,他一连哭了好几日。没有了法正,蜀汉没有了强有力的保证,先是丢了荆州,又在伐吴的时候败给了陆逊,丧失了大批精兵... ...
诸葛亮不善于进,只善于守,法正的死,让蜀汉失去了争夺天下的机会。之前的章武二年,蜀、吴因关羽之死而爆发的彝陵大战,蜀军战败,退回白帝,诸葛亮感叹道:“若法孝直还在,便能够制止主上东征;就算不能制止,若随行东征,一定不致大败而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