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嫺笔记——

2022-09-16  本文已影响0人  美嫺

对父母耐心最大的挑战,莫过于每天的作业时间。

放完学,不少孩子大有“非暴力不沟通”之势。

你心平气和地催,TA反而无动于衷,真的只有疾声厉色、发起怒来,他才磨磨蹭蹭地从书包里掏出课本。

有的妈妈抱怨说:“儿子每天一定要等到我下班回家,TA才开始写作业。”

这是很多孩子在学习上普遍存在的问题:没有大人的催促,孩子永远都学不会主动。

父母们不禁反思:“为什么别人家孩子写作业从来不用催,我家孩子却要父母混合双打,才磨磨唧唧打开作业本?”

其实,想让孩子写作业更自觉,不靠“催”和“骂”,相反,我们一定要“管住嘴”,说得太多,反而成为破坏孩子自觉性的最大隐患。

01

管不住嘴,让孩子越来越依赖你的提醒

在作业的问题上,父母管不住嘴,导致的第一个坏结果是让孩子产生惰性,形成依赖心理。

正如开头所说:很多小孩是根据父母音量的大小,来判断事情的紧急程度。

曾经看过朋友催促正在沙发上玩手机的孩子写作业:

“别玩了,写作业去!”

“不是说好玩游戏不能超过半小时”

“你还在玩吗?”

“到底有什么好玩的!眼睛都玩坏了!”

“我都说你几遍了,再不过来我把手机砸了!”

朋友每说一句,孩子要不“嗯”、“哦”两句,要么在沙发上缓慢地做出要离开姿势,眼睛却始终没有离开手机。

直到妈妈下了最后通牒,孩子才真正地起身。

朋友很无奈地对我说:“你看这孩子,不催就不动,真是没办法。”

像这样的孩子,TA已经把作业的责任,转移到了妈妈身上,因为TA知道:反正总是会有妈妈提醒,妈妈没催、没急眼,那说明事情还不着急。

孩子已经产生了心理上的惰性,心安理得地等着被大人安排。

想起前段时间看到的某个短视频,一位妈妈因为女儿平时上学磨蹭倍感无奈,她想了个“绝招”: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上学前,她表现比女儿更加不慌不忙,结果这下轮到孩子急了:“妈妈快点……上学要迟到了……”

虽然这种方法谈不上多么科学,但是这位妈妈方法的核心方向却是值得思考的:

学习的责任始终是孩子的,父母最多能提供支持与帮助,所有拖拉行为的后果需要他自己去承担。

这也是心理学中常说的“课题分离”,成年人与儿童各有各的责任,当我们说得太多、管得太宽,事实上就在混淆课题,孩子可能无法真正学会对自己负责。

我是吴美嫺,国家认证心理咨询师、亲子教育指导规划师、高级家庭教育指导规划师、儿童性教育咨询师。我在贵州贵阳,感谢您的阅读和留言。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