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就该多吃苦?你一定对吃苦有很多误解吧!
前些天,抽了一个中午休息的时间和一个师兄和一个师弟吃饭。
饭局是师弟张罗的,主题也就成了他的“工作吐槽会”。
他在一家央企二级公司做财务,负责报表,从刚入座开始就不停地抱怨自己的工作。
每天忙成狗,坐在办公室头都抬不起来;加班加到吐,连找对象都没时间;工作压力巨大,生怕数据出错,头发大把大把地掉……
师兄看他说的都快哭了,赶紧安慰:
“年轻人嘛,就该吃苦,熬一熬也就过来了!”
师弟点点头,“哎,我每天也是这么安慰自己的。”
……
我对”年轻人就该吃苦“这件事,深表赞同,但却对师弟的这种甘愿吃苦状态,表示怀疑。
因为,工作久了,我越来越认同一点:
“当你做一件事,真的极度痛苦时,那么一定是方法有问题。”
我给师弟夹了一筷子辣子鸡,然后问了他三个问题:
01 你的时间是不是真的已经被掏空?
第一个问题,也是我在超级忙碌状态下不断问自己的。
时间管理中,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就是“时间黑洞”。你要对自己的时间有感知,有记录,能够清楚的知道自己时间都被投资到哪里,以及浪费在哪里,才能够对时间有更好的规划。
我们让师弟讲讲自己标准的一天,他不假思索的回答:
“7点起床,9点开始工作,晚上9点下班,12点睡觉。”
我一听,便知道,他对于自己时间的感知太过于粗线条了。
所谓的时间黑洞,通常都隐藏在我们不注意的细节之中。
比如,7-9点之间,他在做什么?
师弟摸摸头,"就起床、拉臭加通勤呗。"
“分别用多长时间呢?”
师弟听了有点懵,很明显他没有仔细思考过这个问题。
我说了一下我的清晨标准两小时:
6:30 - 6:40:穿衣洗漱;
6:40 - 7:00:给老大穿衣洗漱;
7:00 - 7:30:陪老大读书;
7:30 - 7:40:开车出发送老大上学;
7:50 - 8:00:晨检入园,开车回家放车。
8:00 - 8:30: 坐地铁或者骑车,抵达公司
(没办法,自从只有我和老婆两个人带两个孩子之后,尽管时间已经尽量压缩,我每天都会迟到10分钟左右)
师弟听了,嘟囔了一句:“生个娃咋这么麻烦啊……”
即使每天早上已经尽可能高效,但我和老婆依然在不断调整方案,争取能够把这些时间价值都完全榨干。
而反观师弟,他的清晨两小时其实除去通勤时间40分钟之外,依然有很多时间是可以利用的,但这些时间都被用来发呆、抱怨、无所事事了,所以当他在回忆自己时间时,才发现自己处于一种半失忆状态。
与其说我们的时间被掏空,倒不如说是我们主动选择放弃了对时间的正确规划和最大限度的利用。
02 你的压力到底是来自于忙碌还是来自于焦虑?
第二个问题,或许才能真正解决师弟遇到的最大困惑。
因为,榨干时间价值的最重要部分,不是那局促的清晨2小时,而是占用我们时间最多的:
工作。
师弟说自己“工作多到,一坐在办公室就抬不起头来,每天都压力山大”。
真的是这样吗?
这种被工作压得抬不起头的黑暗时间,我也曾经经历过,但我用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来解决了自己的困惑:
“我有没有心无旁骛地去工作?”
答案,很显然,没有。
工作时间占据了我们一天中的三分之一还要多,而在这段时间里,状态起伏是再正常不过的,但我发现很多人的工作时间,包括曾经的我,更多的是:
“工作+抵制工作”的时间:一边工作,一边抱怨工作。
稻盛和夫的《干法》中,提到了一个词“必要之恶”,这是很多人对于工作的态度。我工作是为了让我过上更好的生活,而那些度假时间、亲子时光、给老婆买买买这些美好生活,必须要经历那些“万恶的工作”之后才能获得,不经历风雨,何以见彩虹。
而稻盛和夫给出的答案是:“工作本身就是我们美好生活的很重要的一部分。”
难道不是吗?难道不应该是吗?
把工作当成一种修行,从工作中寻找乐趣,这些话听起来很鸡汤,我来把这些鸡汤再熬一下,顺便给你做一把勺子。
还原一个或许你很熟悉的工作场景:
明天就要提交一份报告,你还有10个小时左右的时间来完成它。你打开word,写下了题目,开始构思框架,这个时候,你发现大脑一片空白,因为输入完全不够,根本不知道该写点什么,于是开始查阅资料,打开各种网页,寻找有用观点和数据,可没多久,你就被网页里的那些跳动的娱乐新闻牵住了,于是,你点进去瞧瞧谁又分手了,谁又被偷拍了……就这么来回往复,工作一会儿,冲浪一会儿,浪着浪着你发现,word里一个字没动,就该去吃午饭了。
午饭之后,你的工作状态依然陷入前面的循环,你和word似乎在打一场游击战,写几个字就又走开了……就这么来来回回,你突然发现,“靠!都快要下班了!完了完了,今天又要加班了!”
于是,你再次开始抱怨,为什么别人可以下班了去撸串,我却只能苦逼地在这里写报告?一旦怨念打开,就像潘多拉的魔盒一样,你变得情绪化,对工作开始产生怨恨,继而将怨恨转化为逃避,时间一点点过去,你的报告却一点进展都没有。
……
这恐怕,就是很多人工作时的状态。
一边工作,一边逃避和抱怨工作,结果本来可以“自由享受”的时间,不得已被加班占用。
掏空你的,绝不是工作,而是你在工作时的失控状态,这种失控会让你深陷焦虑之中,而忙碌只不过是你的伪装而已。
对于工作的态度,我也走过很多弯路,现在回想,最好笑的,莫过于自以为是的觉得,我终于看透了工作的本质,就是工作是人们必然要经历的“必要之恶”。我甚至把自己的桌面换成了这张图片,以督促我自己忍受这些“工作的痛苦”,然后享受接下来的美好人生。
Get shit done,当时觉得自己好酷啊,把这些破烂活儿都干完!可现在回想,幼稚之至啊!
当我把工作归类为“shit”的时候,自己的工作效率和质量非但没有提高,反而低的厉害。
为什么?
因为,当你把工作看做一种“恶”时,就会潜意识里产生一种”抗拒”的心理,这种抗拒心理不会给你带来高效,相反,一旦开始抗拒工作,你的工作态度便会进入一种“应付了事”状态,工作成果无法做到精益求精,即使做完了,也只能是低质量的成果。
03 你的“吃苦”到底是功劳还是苦劳?
前两个问题,几乎可以解决大多数人对于时间的困惑。
而第三个问题,则是更高层次的反思。
即便师弟工作时间已经利用得足够好,状态也掌控的很棒,但很遗憾,他忽略了很重要的一件事:
我们的吃苦、忙碌,有没有最大化的创造价值。
之前我也写过很多次,工作可以分成两类:
一类是创新性工作,一类是常规性工作,而这两类工作的时间比,决定了你在职场的未来高度。
我们看看两种工作的特点:
创新性工作难度高、频次低、深度思考、产出价值高
常规性工作难度低、频次高、肤浅思考或零思考、产出价值低
很明显,创新性工作是一个加分工作,是你超出领导预期的工作内容;而相反,常规性工作是你份内的事,做好不会加分,但做坏了还得扣分。
而师弟的工作状态,则是完完全全被“常规性工作”霸占了。
我们当然推崇“孺子牛”的工作态度,但这不代表我们就要“只顾低头拉车,不去抬头看路”。
同样,我们既然选择了把工作作为一种修行,就要努力榨干工作这件事的价值,就要刻意去做哪些附加值更高的工作,而非每天只干那些根本不需要认真思考的活儿。
之前在我的《学习力》课程里,提到这么一个例子:
在学校的时候,每天课间做操,总会有两类人,一类人觉得做操很无聊,吊儿郎当的不好好做,另一类人呢,则动作标准规范,看起来特别认真。当有人问起那些动作标准的同学:
“你难道那么喜欢做操这件事吗?”
同学的回答如下:
“当然不喜欢,谁会喜欢做操啊!可是,既然我的时间都已经投入到这件事上了,为什么不让这件事发挥它的最大价值呢?虽然不喜欢做,但是如果不得不做的话,那就尽量做得动作标准,至少还能让我锻炼一下身体啊~”
这真的像极了我们工作时的两种选择:
一种选择,是无奈地承受工作带来的痛苦,然后去做那些低价值的,只是苦劳的活儿;
另一种选择,则是主动挖掘工作的价值,寻求这件事情给我们带来更多附加的体验,也就是功劳的活儿。
时间一长,两种选择,真的是两种人生。
昨天收到既是读者也是朋友的微信,我的每节课程,他都会给我特别中肯的反馈,我表示感谢,而他的一句话让我极为敬佩:
这才是高质量的学习与忙碌,赞!!!
最后一句,送给大家共勉:
不辜负别人,也是不辜负自己,为自己的时间负责,为自己的人生负责,这种高质量的忙碌,一点都不会苦。
完
我是简书作者kris,
85后/二胎爸爸/会计在读博士/500强央企/减肥达人/马拉松跑者
这几年干过的丧心病狂的事有:
3年陪孩子读了300本书/一年大山支教/半年拿到10个500强offer/2个月在职考上了财经类top学校会计学博士/半个月训练完成首个马拉松/1个月瘦了20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