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词话》
品古之词话,味美且浓
——读《人间词话》有感
品自然真诚
“人能于诗词中不为美刺投赠之篇, 不使隶事之句,不用粉饰之字, 则于此道已过半矣。”
这是全书我感触最深的一句话,诗词贵自然,写作亦是。从小便对文字情有独钟,喜欢模仿用词优美的文章,其实不求甚解,词藻固然堆砌得华丽,到头来不过是“为赋新词强说愁”,没有灵魂的写作,终究难成气候。王国维先生在对诗词的评价中,将自然之美放置于重要位置,不矫揉做作,创自然真诚之作品,方能打动读者,引起共鸣,此为诗词之魂。
品超脱客观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王静安登古词话之巅,超然而侃侃。正如俞平伯所说:“作文艺批评,一在能体会,二在能超脱。必须身居局中,局中人知甘苦;又须身处局外,局外人有公论。此书论诗人之素养,以为‘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吾于论文艺批评亦云然。”徜徉于《人间词话》,王国维以超脱的评论视角,客观地看待古之诗词,他“能入”“能出”,既能透过文字深入诗人的内心世界,又能忠于诗词表现手法,从不同方面辩证地评价。在评价周邦彦的诗词时,他将周邦彦之词与秦观之词做对比,指出“方之美成,便有淑女与娼妓之别”,嘲笑周邦彦的词是“娼妓之作”。而后又赞赏其“真能得荷之神理”,肯定他在描写荷上的卓越成就。
品境界哲学
在我看来,《人间词话》不仅仅是王国维先生的一部文学批评著作,更是他对人生思索的结晶。相信每一个看了这本书的人都会对其中的“境界说”印象深刻,初读至此,便被作者精辟的见解震撼,于诗词中见人间百态,“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是入世之初,迷茫无助,灰心惆怅的慨叹。“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是找到目标,为之锲而不舍的坚持。“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是历尽千帆,终达彼岸的欢欣超然,乃人生的最高境界。生命数载,勇攀高峰,渐入佳境。我想只有参透人生哲学的人,才能够将人生总结得如此超然吧。这一“境界说”直接影响了他评论诗词优劣的标准,“词以境界为最上”,“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均强调了诗人内在境界的高低对诗词创作优劣的影响,没有馥郁芬芳的内外修养,何以写出动人的文字?
品时代潮流
同时,王国维是中国近代重要的美学和文学思想家,第一个试图把西方美学、文学理论融于中国传统美学和文学理论中,构成新的美学和文学理论体系。在《人间词话》中,不难发现中西文化合璧的影子,书中部分言论受叔本华的影响,如他提出的“隔”与“不隔”,就是叔本华的“直观”,过多的词藻堆砌是“隔”,特意用生僻词汇代替通俗词汇是“隔”,要做到与读者“不隔”,需词达意,情与文相契合,自然不做作。在本书中我充分感受到了它对于现代创作的意义,文学缺乏创意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在浩如烟云的文学世界中,做到独一无二需要有独到眼光,王国维先生在书中告诫后人要不断创新,每个时代都要有属于那个时代的特有的文学风格。当代作家需要在文学这条路上不断摸索,不断创新,作时代之文学。
品争议对错
作为一部文学批评著作,它以寥寥数语表达了王国维对诗词的独到见解,它成之于文学,是王国维先生毕生所学的沉淀,属于王国维,也属于大众。“一千个观众眼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当文学成为创作,它必然要经过读者的咀嚼,于是关于《人间词话》少不了有争议的地方,在论白朴的词不如辛弃疾词时,我认为这样的对比是不妥的,白朴生于元代,文人不受重视,词的创作低迷,而辛弃疾生于南宋,词还是占文学的主流,拿元代的弱项去比宋代的强项,这样跨朝代的对比是没有意义的,文学离不开时代,文学批评也不能忽视时代的作用。
以上便是我第一次读《人间词话》的部分见解,可能还只是停留于表面,都说在同一本书在你不同的人生阶段读会产生不同的看法,相信当我再次读它时,又会产生更深入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