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第19本 《如何阅读一本书》
![](https://img.haomeiwen.com/i1116081/cbd52dadf23d05ad.jpg)
2017年新年伊始,便开始每周一本书的阅读计划。加上2016和2015年断断续续阅读,目前至少有50本书完整地读过。常常发现一本书翻到后面,却忘记前面在讲什么。看完一本书后尽管做了笔记,摘抄了重要的信息,却发现只是把书中的语句“复印”了一遍,对工作和生活没有丝毫作用··· ··。现在尽管有意识应用书中的知识在工作和生活中,读书还是很低效。2年前读过这本书,书中的很多建议已经几乎忘完了。现在跟着读书会粗略读完一遍(比阅读原书要轻松),对部分章节对原书也进行了重读,10个问题对了8个,依然很低效。今后还需要在阅读不同类型的书时需要重读这本书。
大部分人读书坚持不下去的主要原因是我们没有掌握正确阅读的方法。我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受过的阅读训练主要是小学阶段的基础阅读,这种方式延续至今,阅读能力还停留在小学六年级的程度。现在我们面对的可供阅读或必须阅读的材料愈来愈多,但缺乏有效的主动阅读的指导,直到今天,人们还是在文字信息的海洋中一字一句地阅读。《如何阅读一本书》是一本带领大家如何进入阅读殿堂的启蒙书。在信息时代,我们接收到的信息量越来越大,但我们的理解能力却并没有显著提高,因为阅读越来越脱离了它的本质——对理解力的挑战。而这本《如何阅读一本书》却帮助我们从各种方面了解不同书籍该怎么读,如何读。
本书从阅读的四层境界告诉我们阅读的规则。
这四层境界分别是: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式阅读。
基础阅读:
基础阅读很简单,只要你认识字,对书中的句子理解,你就完成了基础阅读,读完小学的基本就完成了基础阅读。
检视阅读:
简单来说就是用最少的时间了解你在读的书说的是什么。
检视阅读一:有系统的略读或粗读。1)、先看序和书名页 2)、研究目录页 3)、检阅索引
检视阅读二:粗浅的阅读。从头到尾读一遍,不懂的地方不要停下来查询或思索。
通过检视阅读,你要回答以下问题:这是什么样的一本书?整本书在谈的是什么?作者是借着怎样的整体架构,来发展他的观点或陈述他对这个主题的理解?
我们在判断一本书值不值得读的时候就要用到检视阅读,大致了解书的内容和框架,如果检视阅读下来你已觉得收获颇丰,那么这本书绝对值得你花时间花精力好好去读一读;反之,这本书就放下了。区别于基础阅读,你要了解一本书的结构、包含的部分、分类。通常你在看一本书的书名、目录、分类建议中可以获取。在阅读之前大概明白这本书是不是你需要的,你要怎么去用合适的方法高效阅读是检视阅读必要的环节。
分析阅读:
这是书中重点部分,作者花了大量笔墨去介绍的一个阅读境界,其实也是最开始真正意义上接触《如何阅读一本书》的方法。
分析阅读的三阶段,十五个原则
一、 分析阅读的第一阶段:找出一本书在谈些什么的规则--这本书大体上来说是在谈些什么?
(1)依照书的种类与主题来分类。
(2)使用最简短的文字说明整本书在谈些什么。
(3)将主要部分按顺序与关联性列举出来。将全书的大纲列举出来,并将各个部分的大纲也列出来。
(4)确定作者想要解决的问题。
二、 分析阅读的第二阶段:诊释一本书的内容规则--这本书详细的内容是什么?作者是如何写出来的?
(5)诊释作者的关键字,与他达成共识。
(6)由最重要的句子中,抓住作者的重要主旨。
(7)知道作者的论述是什么,从内容中找出相关的句子,再重新架构出来。
(8)确定作者已经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哪些是没解决的。再判断哪些是作者知道他没解决的问题。
三、 分析阅读的第三阶段:像是沟通知识一样地评论一本书的规则--这是真实的吗?有意义吗?
A.智慧礼节的一般规则
(9)除非你已经完成大纲架构,也能诠释整本书了,否则不要轻易批评。(在你说出:“我读懂了!”之前,不要说你同意、不同意或暂缓评论。)
(10)不要争强好胜,非辩到底不可。
(11)在说出评论之前,你要能证明自己区别得出真正的知识与个人观点的不同。
B.批评观点的特别标准
(12)证明作者的知识不足。
(13)证明作者的知识错误。
(14)证明作者不合逻辑。
(15)证明作者的分析与理由是不完整的。
重读这部分内容,发现这两年的读书过程只有部分用到这些原则。阅读的第三个阶段,后面7个原则几乎没用。所以读完一本书仅限于接受作者的观点,有时也会按照作者建议去去做,却很少能达到和作者对话的程度,对自己的心智和理解并没有大的提高。这本书这15个原则应该记住,读书的时候加以应用。
主题式阅读:
也叫比较阅读,这是读书的最高境界。不是只读一本书,而是针对某一主题去读同一类的书籍。
主题阅读有五个步骤。
步骤一:找到相关的章节。在主题阅读中,你所关心的主题才是基本的重点,而不是你阅读的书。因此,第一个步骤,就是经检视阅读后,找出书中与你主题极为相关的章节,这些内容是你所研究的主题的力量之源,尽管这可能与作者本身的写作目的相去甚远。
步骤二:带引作者与你达成共识。在分析阅读中,我们努力领会作者的主旨,以求与其达成共识。而在主题阅读中,我们所掌握的资料来自形形色色的作者,这时候,就是要由你来建立起共识,带引作者们与你达成共识,而不是你跟着他们走。在主题阅读中,真正的困难在于要强迫作者使用你的语言。简单来说,主题阅读就是一种大量的翻译工作,我们并不是要将这个语种翻译成另外一个语种,而是要将一种共通的词汇加诸在许多作者身上,无论他们所使用的是不是相同的语言,或是不是关心我们想解决的问题,是否创造了理想的词汇供我们使用。 其实步骤二是要用自己的词汇和语言统领多个作者的相同或者不同的语言,建立自己的知识架构。
步骤三:厘清问题。在这之前,我们需要建立起一组不偏不倚的主旨,来统领我们的问题。这些问题往往有规律可循:首先通常和我们所研究的概念或者现象的存在或特质有关;其次的问题可能跟这个现象是如何被发现,或这个概念是如何表现出来的有关;最后一部分的问题则是与回答前面问题所产生的影响有关。提出问题,并精准地回答问题,如此训练有素的能力,就是阅读的艺术。
事实上,我们必须有“这些问题作者一个也回答不上来”的心理准备,这时,我们可以从侧面入手,抽丝剥茧式地寻找答案。
步骤四:界定议题。当两个作者对同一个问题有相当的了解,所做的回答却完全相反或矛盾时,这才成为了一个真正有参与的议题;而当许多议题围绕着一组关系密切的问题打转时,便出现了“争议”。通常,大家的答案之所以不同,是因为各人对这个主题有不同的观点,但更多,是各人认知的不同。
步骤五:分析讨论。就可以发现的真理而言,
就我们可以找到的问题的答案而言,与其说是立足于任何一组主旨或主张上,不如说是立足于顺序清楚的讨论本身。因此,为了使得一切更加清晰,我们要依照特定的顺序来提问题,也要能够辨认为什么是这个顺序。我们必须说明这些问题的不同答案,并说明原因,也一定要能够从我们检视过的图书中找出支持我们把答案如此分类的依据。
小结: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这四层阅读的境界是层层递进的,前者是后者的基础。我们在任何的阅读中都要用到基础阅读,检视阅读是要我们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阅读,知道整本书的大意。要提高我们的理解力、增加我们的智慧,我们更需要分析阅读,在无限的时间(慢功夫读书)内牢记上述15个原则,在不同的阅读书籍中要灵活运用。主题阅读是每个写书或者做课题的人必做的,是产生新内容的过程,超越各个阅读的书籍。
论说型的书籍阅读时,应该牢记:
主动的阅读基础:一个阅读者要提出的四个基本问题
1这本书到底在谈些什么?即这本书的主题
2作者细部说了什么,怎么说的?即主要的想法、声明与论点
3这本书说得有道理吗?读完一本书,不能只满足于理解了作者的想法。
4这本书跟你有什么关系?
这本书有一个章节针对不同的读物给了不同的阅读方法,目前自己读书的类型几乎都是论说型的书籍,所以重点关注这种类型的读书方法。书中说到了很多的阅读方法,尽管以前读过,现在依然还只限于大致的了解,想要真正熟练运用还需要时间和行动的。之后阅读书籍前,我会不时翻阅相关的章节,应用相关的读书方法,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我在阅读这本书时,也在不断实践书中的方法,不但对阅读整本书应用,我在阅读各个章节的时候也在运用,感觉这本书的阅读比以前的阅读高效了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