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暗时刻
我一直不知道如何写一篇影评,是评论故事逻辑、镜头场面,还是其中深刻的教育意义?罢,达不到高端大气上档次,那就记录点直观的感受吧。今天和妹妹一起看的《至暗时刻》,值得我花时间花心思记录当时的感受。
貌似有句俗语“瞌睡遇到枕头”,这两天刚看完茨威格的自传《昨日的世界》,萌发了一点点对一战二战的兴趣,电影院就迎着我送上了以二战丘吉尔作为主角的《至暗时刻》——太及时了!
说实话对二战了解得实在太少,开头看得一脸懵逼,大半天之后才发现原来那个肥胖的走路气喘整天喝酒说话吐字不清的秃顶老头是丘吉尔!我和妹妹一路吐槽,叽叽喳喳说个不停,从敦刻尔克到场面评论再到鄙视不好好学习历史的当年的自己,说着说着发现自己早已湿了眼眶——很多情节太有感染力。那就聊一聊感动到我的那些镜头吧。
1、丘吉尔当选总统后的第一次演讲,开口后画面和他准备演讲稿的画面重合:在工作室里口述,秘书用打字机记录;在泡澡时推敲词句,秘书蹲在外面拿小本子飞快记录……无时无刻不在为演讲作准备,一个个词语掷地有声(打字机画面拉大,坚定地敲下一个个黑色的字母)。
2、欧洲正在沦陷,英法联军被困在敦刻尔克,下一刻就可能全军覆没,此时需要给全国人民直播演讲,说实话还是隐瞒实情?丘吉尔坐在广播室,9点整红灯亮起开始直播。离9点还有几分钟,他开始修改演讲稿,旁边的工作人员不断催他,他的暴脾气发作吼了回去。还有1分钟。还有30秒。还有15秒。10,9,8,7,6,5,4,3,2,1。红灯亮起,整个小房间笼罩在异样的红色灯光中。沉默,大段大段的沉默。终于,他开了口。(我觉得演讲前几秒钟是全篇主管感觉最长的一段时间)
3、英国国王建议他走到民众中,去听听他们的声音。丘吉尔坐在豪华小汽车里,穿过熙熙攘攘的街道,很长很慢的镜头,影片开始时也有一段,刚好形成呼应(我最喜欢的镜头之一)。打开车门,尘世的声音扑面而来。
4、英国30万军队被困敦刻尔克,丘吉尔被告知附近有个4000人的小队,他下令那个小队拖延德军,绝不撤退。镜头来到小队的队长那边,他收到一封电报,拿着穿过伤病员的担架,有人在痛苦地呻吟。拆开电报,站住傻了眼。镜头向上拉起,他们在一个地下战壕,只是千疮百孔的欧洲战场上的一个点。德军战斗机飞过,投下成串炸弹。
我和妹妹都看得很激动,她被我说服回家去补《敦刻尔克》,我么叫嚣着要恶补二战的相关知识。好的作品就是这样,能敦促人去学习去了解,能激发熊熊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顺便说一句,英国导演们用《敦刻尔克》和《至暗时刻》占据了二战舆论的制高点(不管多贴近史实,毕竟是站在己方国家的立场上描述整件事情的嘛),法国的导演、编剧、游戏制作人、作家们,你们在干嘛,不来用作品改完抹角地声讨下卖队友一万年的战友嘛?我等着呢。
写完之后对照别人的影评看了一下,发现了几个问题。
1、词汇量不够(对,就是中文词汇量),特别是描述镜头时,很难表现出视觉冲击力。突然想到丘吉尔推敲演讲稿中的每一个单词。
2、表达形式不够,简单地说是缺乏写作训练。
对了,平时的大量输入都去哪里了呢?是眼睛扫过了文字却没有记到脑子里去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