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爱成长人生旅途读书

【心流10】追寻生命的意义

2018-12-29  本文已影响46人  王梦凡
化整个生命为统一的心流体验!

人生有何意义?

这个古老而终极的人生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每一个人,至少困扰着某一个人生阶段。

还记得自己被这个问题深深困扰的那段时间,种种焦虑、烦躁、惶恐,直到麻木后方才获得短暂的宁静,而又开始等待下一次困扰的开始。

胡适曾说,"人生本没有意义,你赋予它什么意义便就有什么意义",这句看上去无比正确的话,却对自己没有太大的帮助。

走进心流最后一章,自然也对这个终极问题不可回避。

何为"意义"本身的意义?有三种解释:

第一种,指一个目标或重要性,反映一种假设,事件之间基于一个最终目标而互有关联。

第二种,个人的企图,如"他是好意"。

第三种,一种有秩序的资讯。

"意义"有何意义?

创造意义,就是把自己的行动整合成一个心流体验,由此建立心灵的秩序。

换句话说,就是建立一个足够凝聚全部精力的目标,而这个目标本身是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经由目标,集中注意力,投入一种实际可行而充满乐趣的活动。

人生的意义就在于"追寻意义":不论它的本质,不论它来自何处,只要找到一个统一的大方向,人生就有意义。

若要把生命转变成一生的心流体验,并赋予一生的意义,就需要方向、决心加上和谐。

培养方向感,找到能给人一种延伸到死后的方向感。

每种文化,自有一套意义体系,帮助个人规划目标的方向,而索罗金把西方文明分为"知觉""观念""理想"三个阶段。

知觉阶段的文化对现实的观念,以满足感官为整合的主轴,倾向于享乐主义及功利主义,并以具体需求为主要考量。

观念阶段的文化则轻视具体事物,全心追求非物资及超自然的目标,强调抽象的原则,主张禁欲,并超越对物质的关心。

理想阶段的文化能够结合具体的感官体验,而仍然保持对精神目标的尊重。

尽管这种分法太过简化,选择不同的文化架构,却可以帮助我们整理终极目标。一个人是物质主义者还是观念主义者,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区别和整合自己的目标。

除此之外,可以逐步构建起复杂的意义。从最开始基本生存的需求,到家庭、邻居等团体的价值观,再回到个人的反省,最后到认同他人及宇宙共同的价值观,随着每一步上升而逐渐走向复杂,便需要我们投注更多的精力、培养技巧、学习自制与自立,意识到自己的独特与极限,从而确定自己的方向。

目标给人以方向,决心让人努力践行。开始依靠目标证明努力的必要,后来依靠努力证明目标的重要。

在努力的道路上,也许最重要的便是认识自己、剔除旁枝目标而保持专注。

欲望及不协调的目标太多,便会争夺精神能量,应付这种情况唯一的方法就是挑出最基本目标,把无关紧要的枝节目标剔除,并排定先后秩序。

通常可以来用两个基本法则:

行动式生活,借着面对具体的外在挑战达到心流状态。

反省式生活,对经验进行独立反省,实际评估各种选择机会及其效果。

当然,最理想的方法自然是行动与反省相辅相成,行动本身是盲目的,而光靠反省又流于缺乏行动力。

目标与决心塑造人生,创造内心的和谐,意识中洋溢着流动不息的秩序。

发生在我们身上的精神熵,都是大脑皮层的复杂度急速提升,加上文化象征日趋丰富的副产品,可我们再也变不回快乐的野蛮人,也无法始终停留在完整宁静的童年,我们需要重获清明之心,重获内心和谐。

既然如此,我们则要回到一贯的人生主题,制定好人生计划,撰写好人生脚本。

人生计划有"真伪"之分,真计划是知道自己有选择自由后,根据经验进行理性的价值判断所选择的主题;伪计划则觉得什么事都该做、别人都在做,自己没有选择而只能这样做。

人生主题有"发现性"和"接受性"之分,前者基于个人经验和选择的自觉,自行撰写行动的脚本;后者按照别人写就的脚本,扮演分配在自己头上的角色。

貌似前者更好,实则各有优长,同样需要我们在自知之明的基础上加以取舍、选择与整合。

找到一生的主题着实不易,实现人生的意义确实困难,但我们可以借助前人的阶梯,依托信仰的力量,沿着心流,走到意义的彼岸。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