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成为一个真正的写作高手?
看到标题,你可能会说:“我又不靠文字吃饭,提高写作能力干啥?”
写作这件事,看起来好像离我们很远。但真的是这样吗?
事实上,无论是发朋友圈、微博,还是写邮件、工作报告,无不需要写作。可以说,写作能力是我们“行走江湖”的必备技能。
那怎样才能提高写作能力,让自己的表达更吸引人呢?
今天这张书单,就交给你一些写作的“套路”。相信下次,你也能做到妙笔生花。
一、如何快速写出一篇好文章?
推荐书籍:《完全写作指南》
1. 第一步:明确写作目标。你想给读者传递什么信息,是写作的核心。任何无关的内容,都应该删除。比如很多人的求职信,会照搬简历的内容,但事实上,求职信和简历的功能并不相同。只有在求职信中,提炼出自己的核心能力,并且表达足够的诚意,才会让HR愿意翻看你的简历。
2. 第二步:深入了解读者。除了日记,多数文字都是写给别人看的。写作前头脑中要有清晰的读者形象,根据读者组织内容。写作最忌讳的事,就是自说自话。只为表达的爽快,不顾读者感受,自然写不出好内容。
3. 第三步:列提纲,写初稿。列提纲,专注在结构上,不要过多在意细节。如果是说明文或使用指南,就可以循序渐进;如果要描述某件事,可以按时间顺序;如果想说服人,不妨将理由按重要程度列出来.....确定了结构,填充材料就不难了。
4. 第四步:检查修改。问自己几个问题:内容能不能更精简?结构是否完整?用词是否准确?校对过错别字了吗......习惯性地检查和修改,是写作必不可少的一环。
二、如何快速搭建一个好故事?
推荐书籍:《故事课》
1. 讲故事是最能触动人的写作方式,想快速搭建一个吸引人的好故事,只需要掌握七步——目标、阻碍、努力、结果、意外、转弯、结局。回想一下,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小说或者电影,是不是大都满足这七步?
2. 举一个大家都很熟悉的童话故事——《海的女儿》,我们来拆解一下:
目标:美人鱼想与王子结婚;阻碍:美人鱼只有尾巴,不能走路;努力:巫婆给了美人鱼脚,夺走了她的声音;结果:美人鱼和王子短暂相爱;意外:王子要与邻国公主结婚;转弯:只要杀了王子就能活下来;结局:美人鱼成全王子,自己变成泡沫。
3. 故事框架分为七步,但核心就是一条:明确故事主角的目标,围绕目标设置障碍、反转、意外,制造跌宕起伏的情节。
4. 如果文章篇幅有限,教你个实用的方法——讲一个“努力人”:塑造一个不懈努力的主角,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实现目标。比如爱迪生尝试了1600多种材料,才找到钨丝,制造出耐用的灯泡。普通人通过努力逆袭的故事,天然就很有吸引力。
三、好的写作,要遵循哪些原则?
推荐书籍:《风格感觉》
1. 用提问代替元话语。“元话语”是指文章中用来标记结构的语言,比如“第一章讨论写作要遵循什么原则”“这一节我们……”。元话语使用过多,会增加你与读者的心理距离,使文章的吸引力大打折扣。如果用提问的方式代替,比如“好的写作,要遵循什么原则呢”,自然能让读者产生期待。
2. 少用模糊词汇。像“据说”“几乎”“某种程度”这样的词,能少用就少用。试想一下,如果在新闻中读到“据说死者躺在血泊中”,这篇文章的可信度是不是马上大打折扣?
3. 避免名词化。“名词化”是指将动词变成名词使用,比如“确认”变成“做出确认”,“决定辞职”变成“做出辞职的决定”。这是很多人都会犯,但又不自知的错误。动词本身是有力度的,一旦变成名词,就会失去这种力量感,和读者的关联也会被削弱。
4. 采用互动式的写作,调动读者的情绪。举个例子,“我们宣布实验室将对外开放,承接各类脑科学实验”。只是陈述事实,很难让读者产生共鸣。如果稍作改动,变成“你将有机会使用它,做你的脑科学实验”,是不是马上感觉和读者有关系了?
四、看看这位殿堂级作家如何写作
推荐书籍:《纳博科夫传》
1. 被誉为“当代小说之王”的纳博科夫,是20世纪伟大的文学家。你可能对这个名字不熟悉,但你肯定听过或者看过他的作品——《洛丽塔》。这位殿堂级作家,有哪些自己的写作心法呢?
2. 纳博科夫写作最大的特点,就是注重细节。他会让学生注意包法利夫人眼睛的颜色随情绪的变化过程,会提醒读者还原乔伊斯笔下的斯蒂芬在《尤利西斯》中的行走路线……最打动人心的,往往就是细节。
3. 不断更正每个文字。纳博科夫在每次讲课前,都要修改一遍讲稿。修改到什么程度呢?他甚至能在课堂上,拿着讲稿一字不差地念下去。这不是为了偷懒,而是害怕脱离了精心写就的语言,遗漏或者弄错细节。
4. 从自然中寻求灵感。纳博科夫的另一个身份是昆虫学家,他在美国最喜欢做的事,就是沿着公路开车,一路捕捉蝴蝶。路上各色人说的有趣的语言、对蝴蝶的捕捉、蝴蝶翅膀的纹理和色彩,都启发了他。《洛丽塔》的灵感,正是来源于此。
5. 重视积累和记录。博纳科夫有个习惯——随身携带卡片。只要有了灵感,就会随时记录下来。他一生积累了很多这种卡片,在创作时,就把卡片上的内容混搭,看似随意,往往能达到出人意料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