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危机干预理论课小结
昨晚,郑老师不仅讲了理论知识,还讲了很多实际干预的案例.老师上课仿佛像讲故事,娓娓道来,听课一点也不觉得枯燥.
现在我又学会了一招,就是不仅截屏做笔记,而且同步录音.这样我可以一边听语音,一边看笔记,反复学习.
现在养成了一个习惯就是反复听课,每听一遍感觉都不一样.今天边听老师的语音,边做笔记写复盘,好像老师又给我上了一遍课.
虽然危机干预理论也学了不少了,但是经验不足.郑老师有丰富的干预经验,讲了很多案例,让我更好的理解了理论.简而言之,就是尊重对方,不强行介入,以对方的节奏为主,贴着对方的情绪走,看见生命,尊重生命。
什么是心理危机呢?
就是对当事人而言是重大事件,她的情绪/认知/躯体/行为受到了影响,并且无力应对这个事件.在别人眼中可能是件小事情,但是对当事人来说可能是大事情.
老师举了个例子:一个女童被一男性摸了下手,回家告诉爸妈,被严厉斥责甚至打了一顿,说她不该一个人乱跑,结果这个女童的那只手后来失去了知觉.看似一件小事由于父母的不当反应引发成了危机事件.
危机分为三类:
境遇性危机,发展性危机,存在性危机.老师举了一个升职引发的危机,有个人从地方升到省城任职,身边有各种反应的人,比如嫉妒的.他倍感压力,一开会就有躯体反应,连发言都不能正常进行.这就是发展性危机.
创伤后反应:
急性应急障碍,事件发生后2-3天后,到一个月之间,这是正常的,70%人会自动恢复.PTSD核心症状:(1)创伤性再体验; (2)回避和麻木类症状; (3)警觉性增高症状.
72小时以内-1个月,出现上述症状,叫做急性PTSD.3个月后出现核心症状叫做慢性PTSD.6个月后出现核心症状叫做迟发性的PTSD.了解创伤后反应,可以对求助者进行反应评估,知道对方是不是处在创伤后反应状态.
![](https://img.haomeiwen.com/i25690392/350039e36aa2026a.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25690392/eb3e8c2e5670a1f1.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25690392/878ab94cef29be33.jpg)
一、定义心理危机:
由于突然遭受严重灾难、重大生活事件或精神压力,使生活状况发生明显的变化,尤其是出现了用现有的生活条件和经验难以克服的困难,以致使当事人陷于痛苦、不安状态,常伴有绝望、麻木不仁、焦虑,以及植物神经症状和行为障碍。对于个体而言的重大事件、情绪/认知/躯体/行为受影响并且无力应对。
二、 三类心理危机:
(1)境遇性危机:意外发生的事件,如失恋、发生意外等。(2)发展性危机: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变化(如升学、转学、就业、结婚生子等)导致的危机。(3)存在性危机:对人生责任、独立、承诺的思考诱发的危机。往往发生在青春期。 如果来访者的身体/情绪/行为/认知出现上述反应,就要警惕她有没有创伤后的反应.睡眠是表面症状,只治疗睡眠是不够的.
三、危机发展的四个阶段:
1、危机初期:出现危机事件,当事人动员其正常的应对机制来应对。
2、危机爆发期:随着紧张和混乱程度的增加,逐渐超越了个人的应付能力。(无解决方案)
3、危机应对期:需要解决问题的额外资源帮助(如他人帮助、心理咨询)。
4、危机解决期:必要时需要采取转诊、住院、缓考、休学、退学等方式应对压力,直至危机解决。
四、心理危机干预:(以非侵入性的和共情的方式)
是指针对处于心理危机状态的个人及时给予适当的心理援助,使之尽快摆脱困难,具体包括:以非侵入性的和共情的方式建立起人性的联系;评估基本需求,给予关怀,加强即时的、持续的安全感,使其在身体上和情绪上处于舒适状态;聆听倾诉,但不强迫交谈,安慰受助者让他们平静;尽快让受助者获得信息、服务和社会支持;帮助受助者有效克服灾难所致的心理损害。
陪伴,给予温暖,建立人与人的关联,了解社会支持的电话和单位.危机即机遇,引发危机的不是一件事,而是一些列的网状事件.危机人人都会有(普遍性),创伤人人都有,同一种危机在每个人身上反映不同(特殊性)
五、心理危机干预的哲学观:
1、危机即机遇.任何是都是利弊两面的,不能只看弊端,还要看到好的一面.
2、引发危机的不是一件事,而是一系列的网状事件(系统观),尤其是人际关系中的问题.不能只看见一件事,而是网状事件,也就是要有系统观念.
3、危机人人都会有(普遍性),创伤人人都会有.
4、同一种危机在每个人身上反映不同(特殊性)
六、心理危机干预的基本原则
1、保障安全2、聚焦问题3、激活资源(朋友/亲人/动物/植物/兴趣/爱好)4、团队合作
七、危机干预工作者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包括:
(1)熟悉危机状态下常见的各类反应;
(2)知晓高风险心理疾病的表现;
(3)熟悉危机程度评估的方法;
(4)能提供适当的支持,营造安全的环境,以避免问题恶化;
(5)能进行有效危机干预,以减轻负面影响;
(6)能协助当事人寻求持续的专业资源与生活资源,帮助其处理问题。
八、避免以下行为:
(1)不要妄自推测受助者正在经历的和曾经经历了什么。(2)不要假设每个身处灾难的人都会受到心理创伤。(3)不要做病理性归因。(4)不要用驳斥和屈尊附就的态度与受助者交谈,也不要专注于他们的无助、软弱、过错和残疾,而是专注于他们在灾难中或灾难后的有效行动甚至助人行为。
(5)不要假设每个受助者都愿意交谈或需要交谈;平静的陪伴有时也能让他们感到更加安全、更有力量。(6)不要盘问灾难过程的过多细节。(7)不要提供不准确的信息,如果无法准确回答受助者的问题,应尽力去了解事实。
九、个体心理危机干预的基本操作方法(一)
针对不同对象的干预要点:
1、以儿童和青少年为工作对象:对于幼儿,要坐下来或蹲着,保持与幼儿的视线在同一水平。帮助学龄儿童说出他们的感受、忧虑和问题,应使用简单的口语化词汇,避免使用极端的词汇,如“恐怖、惊恐、死亡”。倾听仔细,与儿童核实,确保正确理解。注意儿童可能会表现出逐渐明显的行为、言语退行。与青少年谈话应用“成人对成人”的方式,表示尊重其感受。将这些技巧传授给儿童的父母、监护人。
2、以老人为工作对象要看到老人既有脆弱的一面,也有坚强的一面。经历了一生的磨难,老人已经获得了有效的应对技能。不要仅仅根据老人的身体状况或年龄,就妄加推测其失去了记忆、推理和判断的能力,这些困惑也可能是环境造成的。如果辨识出原本就有心理障碍的老人,帮助他们接受心理咨询或安排会诊。对于听力有障碍的老人,要加大音量、躬身靠近。
3、以有残疾的受助者为工作对象尽量在没有噪音或其他干扰的地方帮助他们。除非直接交流有困难,尽量直接同他们说话,而不是请人传达;交流时尽量慢一些、简单一些。如果受助者声称自己有残疾,相信他。不确定如何帮助时,可以问“我该怎样帮助你”。注意不要将受助者与他们的救助器具(药品、呼吸设备、轮椅等)分开。
十、危机干预六步法
1. 确保安全
2. 确定问题
3. 给予支持
4. 商量可变通的应对方案
5. 制定计划
6. 得到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