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情润心扉
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晚风瑟瑟吹,夜色惹人醉,梅雨季节的夜晚,难得无雨。我们一大家人聚集在淮安市淮海天宸的小广场,享受着难得的夏夜时光,总觉得有一股股亲情穿越时空流淌而来,渗入肌肤、滋润心扉的美妙感觉。这是我夫人的大家族,夫人的哥哥姐姐,我都以大哥大姐相称。
大哥拿起电话打给二哥。晚饭吃过了吗?吃了什么?一定要想得开,你有好身体,钱就自然来了,要做深呼吸锻炼。等你身体全好了,到淮海天辰小广场来玩。
二哥去年年底心脏做了大手术,从腿上取了动脉接在心脏上,起初恢复得很好,由于听了医生少喝水,少吃食物的嘱咐,营养跟不上,二次住院。这次出院开始什么都吃,最近恢复得不错。自己到银行去取钱,发现放在中农集团的七万元钱没有了。一直瞒着他的事瞒不住了,七万块钱成了汤沟酒了,还堆在仓库里,汤沟二号买入价一箱1800元,到手中只能卖400元一箱,损失太大,这就是代价。对于一个急需用钱的人来说,这可是雪上加霜的事情。二哥唯有流泪,没有其他办法。
亲人的劝说照顾不断化作抵抗疾病的力量。二哥已经75岁了,经过这场大病,身体大不如前。大妹二妹经常来看他,做点好吃的,二嫂悉心照顾,慢慢恢复过来,这次也是很大的打击。姊妹兄弟轮番劝说,让他逐渐想开了,钱是身外之物,有个好身体比什么都强。
二哥听到的都是大实话、家常话,绝大多数都是简单易懂的道理。枯燥的养病生活,因为有了亲友的慰问、照顾变得适应起来。亲情,像一笔珍贵的遗产,插到哪里都能长成参天大树。这是20世纪的福利,当年谁家都是兄弟姐妹几个,随着父母的离世,这些是最亲的人,包括子侄辈,都是有血缘关系的。
从二哥生病后,亲情的关爱激发了我的写作热情,回看简书,慢慢阅读,这些文章,既记录了生活,又留下了美好的回忆,关键是找回了中国传统的亲情。二嫂有时遇到困难,直接给大嫂打电话,请求大哥出面解决问题。二哥没有女儿,大哥的闺女让他感受到小棉袄的温暖。
让我更激动的是第三代的可爱。在小广场,孩子们尽情地玩耍,仿佛看到了我小时候在农村打谷场的时光。三哥的二孙子石明泽,长辈们习惯喊他二宝,刚五岁的他喜欢人喊他大名,在这里化身背诗小达人。郑燮的《竹石》、于谦的《石灰吟》、杨万里的《小池》是他最近刚学的。不过以前会背的骆宾王《咏鹅》、李白的《静夜思》、孟浩然的《春晓》,还得在我的提醒下才能背出来,说明孩子背古诗需要反复复习。大姐的孙女傅芊羽,刚过四岁,也许是常年在户外活动,胆子特别大,是典型的社交小达人,和同学玩的不亦乐乎,跳舞,一字马样样都会,节奏感乐感很好,给大家带来了无限地快乐,我们都非常喜欢她。
还有宠物犬,它们也不甘落后,享受着小广场的凉风。它们也在此认识了很多同类朋友,互相闻一闻,亲热亲热。其实它们一点血缘关系也没有。
在小广场还有两支广场舞队,一支以30-40岁为主,跳的是节奏欢快的健身操,我曾经跟着音乐节拍,跳了几分钟就累得受不了,他们每天跳一小时,充满了活力,让我感慨年轻真好。另一支就是60岁以上的,人比较少,以老年广场舞为主,明显是慢节奏的,只要动起来就好。
愉快的时光总觉得是短暂的。晚上九点一到就是告别的时光。石明泽、傅芊羽最忙,大老爹、大奶奶、大舅爹、大舅奶、大姑爹、大姑奶,二姑爹、二姑奶、二姨爹、二姨奶,大姑、小姑,再见、再见、再见。大家相约,明天只要不下雨再来。
很多日常细节,让我感到非常可爱可亲。这是夏夜淮安普通人的日常生活。这些看似平常的过往,却让我们从一天的溽热忙碌中得到放松愉悦,同时进一步增加了亲情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