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化奇思妙响

中峰寺的传说

2018-02-21  本文已影响4958人  太极草堂程利華

            中华、中国、中原、中州,你知道中点吗?河南省夏邑县有个中峰乡,中峰乡有个中点寺,据传这个寺就是坐落在古中国的中心点上。这里有很多传说,一代又一代流传下来,将璀璨的华夏文明,瑰丽的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灿烂的传统文化和民俗风情延续了今天,这也是历史长河里种种无法篡改的细枝末节。

              天地之中——中点寺

      据传观音菩萨受命玉皇大帝寻找天地之中点,便从宝瓶中取出一支树条,口念真经,然后把这支树条抛向空中,这支树条飘飘悠悠,忽上忽下,忽远忽近,飘至九九八十一天,终于在一个地方落下生根发芽。有了这颗树,才有中点,有了中点才有了中州,有了中州才有中原,有了中原才有了中国。当时的人们围着这棵树建了一个寺,这个寺就叫中点寺。

中峰寺的传说

    据老人说,中点寺当年占地388亩,有殿、楼、阁、塔、厅、堂、廊、房、共396间。建筑之壮丽、规模之宏大、僧人之众多,为当时四大名寺其中之一。中点寺是一个拜佛祈福的胜地,这里香火很旺。众多的僧道尼姑晨钟暮鼓,颂经念佛之声不绝于耳,各种佛事不断。唐朝以后,进入五代十国时期,战乱频繁,朝代更迭如同川剧变脸,很多大寺名刹在战火中焚毁,唯有中点寺得以保存。后来,后周大将赵匡胤任宋州节度使,驻军商丘,赵匡胤亲民善政,深得军民爱戴,饱受战争迫害的宋州将士们希望他立国封号,拯救混乱的中国。将士们再三撺掇,此乃大事,赵匡胤虽有此心,但他迟迟拿不定主意。

      公元九百六十年三月八日,赵匡胤轻装简从来到了中点寺,这里是他的辖区,希望在这里得到高僧的点拨。寺内主持见赵匡胤骨骼奇伟,气宇非凡,相貌贵不可言,说道“君貌奇贵,而今足踏国之中点,上苍有佑,不久当黄袍加身,四海归附”。

      中点寺主持一语警醒梦中人,坚定了他那颗早已萌动的决心,很快黄桥兵变发生,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了大一统的宋朝政权,果然应验了住持的话。

      中点寺为何改为中峰寺呢,皆因一得道高僧。这位高僧名中峰,宋朝理宗景定四年(公元1263年)出生,俗姓孙,杭州钱塘人,法名是上明下本。 蒙古军进入中原后,烧杀奸淫,从开封到商丘直屠杀到中点寺。这时中峰禅师正好从天目山来中点寺布道,以一位僧人的名义劝告蒙古的一位大将,最终说服蒙古军人,避免了更大的杀戮。同时在这国破家亡,精神无寄之时,中峰禅师以其精纯清澈的禅悟,荦确不凡的风骨气节和离世出尘的文风,振奋了一代士大夫失落的心,为走入穷途的禅宗开启了一方新的天地,赢得了中国僧人和士大夫的尊崇,也赢得了蒙古贵族乃至元朝皇帝的尊崇。中峰明本禅师所获得的荣誉和地位,可以说达到了唐朝以后四百年间汉族僧人从未有过的高度,至今仍被后人称之为“中国第一禅僧”,世系弟子遍布海内外,有“临济子孙遍天下,天下临济归中峰”之说。为了纪念这位禅师,在宋以后中点寺改为中峰寺,但也有很多人依然叫中点寺。

中峰寺的传说

      历经沧桑,中点寺有兴有败,虽没有毁于天灾,但多次毁于战火,也多次得以重修。该寺有一口大钟,奇大无比,四个人可以坐在钟下下棋而身不淋雨。在上世纪大炼钢的时代被砸碎拉到夏邑县会亭集炼成了钢铁。特别是文革时期,僧众被逐,佛像被毁,寺院被改为中峰小学。               

中峰寺的传说

      2014年在当地政府和宗教部门的支持下,经刘凤英、朱长生、朱长彦、朱长田、朱增立和社会各届贤达及当地村委会的共同努力,中点寺又得到一次复建,但躲开了原址,规模虽不及原来十分之一,但也终了却了地方百姓的长久之念。如今中点寺香火不绝,人们到寺庙求神拜佛,或为求官求财,或求生儿育女,或求避难消灾,或进香许愿,或乞求平安,或求五谷丰登,或求六畜兴旺,或求风调雨顺等等,这些老百姓认为很有灵气的地方,整日烟雾缭绕,香客云集,佛乐悠扬,逢庙会、集日,更是人头攒动,热闹非凡。

        百家姓中占半百——杂姓营

      由于中点寺地处天地之中,加之周围物产丰富,五谷齐全,又没有天灾水祸,最宜于人类居住和生产生活,所以天南地北的人们争相往这里迁移,形成口音各异、南腔北调,姓氏混杂。

中峰寺的传说

      在中点寺脚下的西北角有一个营寨,当时人口1500多人,姓氏就达60多个,主要大姓有有华、孔、边、宋、戴、司马、成等。特别是华姓,据说是华殷氏后人,也是华姓的起源地。《名贤氏族言行类稿》记载:"宋戴公子考父说食采于华,因氏焉。华地所在的宋国是中国春秋时期的一个诸侯国,国君子姓。当时的宋国拥有今河南省商丘以东,直到江苏省铜山县以西的一片地方(中点寺位于商丘东80里)。相传三国两晋时,东汉神医华佗,经常在这中点寺一代行医,每次来都要到这里祭祀拜祖。还有一个故事,孔子周游列国从夏邑到淮阳如走近路必经中点寺,但他却执意走远路绕过。学生仲弓不解,问道:近坦平,何择远儿岖道?孔子答曰:中虽天地之央,丘之不济,此命惧也!仲弓趋而进曰:敢问何惧也?孔子不语。子贡拉了一把仲弓小声道:不必追之,皆因中地华氏。原来有个叫华督的人,是宋戴公孙子,任太宰,公元前七一零年,华督杀死了大夫孔父嘉,孔父嘉就是孔子的第六辈爷爷。孔子不是说走到这儿惧怕,而是不想勾起祖辈的仇怨悲愤。“杂姓营,姓字杂,仨人两个都姓华”,也是对杂姓营姓氏的写照。还有一个说法,因为华姓起源于中国的中点,华姓世代显贵,名震天下,他们也把国之中点这块地方称为“中华”之地。当时,此地也被称之为“东华”。

中峰寺的传说

      该村的付朝金告诉笔者,如今的杂姓营已是一个村的名字了,名字还在,但已不是当年的杂姓营了,姓氏也只有六、七个。据说在宋朝末年蒙古军进入中原时,有的南迁,有的死于蒙古军的铁蹄之下。

            千年古树——问国树       

      提起这棵树还要从观音菩萨寻找天地中点说起,那抛向空中一支树条,就落在天地之中,它的根就是当时中国的中点,人们围着这棵树建了一个寺,这个寺就叫中点寺,这棵树就叫“中点树”,也有人叫“神树”、“长生树”,更多的叫“问国树”。

      有史料记载“穆天子东游于黄泽”,黄泽也称黄沟涯,就在中点寺脚下。有一首歌谣这样唱到:天地之中黄沟涯,本是黄帝姥娘家,地不陷,天不塌,没有旱涝风泥沙........。

      中点寺坐标位于北纬34°09′、东经115°55′,不南不北,不冷不热,夏有雨,冬有雪,四季分明。人们称这里是风水宝地,没有地震,没有大的旱涝灾害。有记载的几次黄河泛滥,都躲过了这个地方。特别是公元前16世纪,契的14世孙成汤,灭夏称商,建立商朝,定都南亳(今谷熟镇)。南亳距中点寺不足30里。 仲丁元年,洪水肆孽,惊涛遥起,大水吞噬了亳都。但围着中点寺方圆20里周围特别神奇,依旧风和日丽,竟然滴水不入。直到现在还流传着一句顺口溜:“该喝喝该吃吃,龙王打架没咱事,大水躲着中点寺。”

中峰寺的传说

      每到发生水、旱、蝗、疫四大灾害时,周边地区和四方蛮夷不远千里向中点寺奔来,到这里躲灾避难,大灾过后,有人迷失了方向,找不到自己的家园在哪个方向,就求助于这棵神树。只要焚香三柱,口念:大神树,开白花,请您指指俺的家。然后双手抚树。说来也怪在无一丝风的情况下,那棵树的树枝、树叶会颤颤抖动,求助人是哪个国家的,那个方向的树枝就动。所以被人们称为“问国树”。据说这棵树在明朝末年, 李自成攻打北京,崇祯皇帝朱由检在景山自缢身亡,其三子定王朱慈炯当时只有十五岁,被李自成人马一直追杀到中原,藏躲在中点寺内。李自成人马让主持交出朱慈炯,主持不肯,他们便放火烧了这棵树。时隔两年大顺灭亡,在原址上又长出了七棵小树,后来只成活一棵,就是现在的这棵。由于被人抚摸的太多,树身被摸的没有树皮,油光滑亮。

中峰寺的传说

      特别神奇的是文革时期还死了几年,后来又慢慢发芽活了起来,如今是根繁叶茂,年年开花结果。目前这棵树被保护起来了,身上有三块铭牌,是商丘市人民政府、夏邑县人民政府对此树的鉴别认定,写着:“国家一级古树”。

              天下第一集 ——逢集

      在全国的集市名子中有按姓氏起的,有按地名起的,有按人名起的,也有按物名起的,但直截了当叫逢集的唯一一个就在中点寺南面一公里处,据说这就是天下最早逢集地方。据传商人王亥第一次赶着牛车带着商品从商丘出发到东南一个部落去交换商品,当牛车走到中点寺南边时,车子出了问题,牛也不听使唤,王亥无法行走,就在当地以物易物。于是乎三里五村来换至物品的人们也把家里的农副产品、手工业品拿来与其他人交换,时间久了就形成了集市,这个集就叫逢集,堪称天下第一集。

     

中峰寺的传说

      这个集市的形成,不但给王亥带来了财富,也给当地人带来稀缺的物资和相互交换物品的平台。王亥多次来到这里不仅进行物品交换,而且开始了驯马服牛。史书记载,王亥“立皂牢,服牛马,以为民利”,王亥驯服了牛马,将这些野生的动物,驯化饲养,供人役使。王亥将驯化动物的技术带给了这里的人们,也使这一代的先民最早成为使用牲畜耕作的农民,最早成为驾驶牲畜外出的商人。逢集周边有几村子如马羊庄、牤牛陈庄、牸牛王庄,草垛子张庄等这些地名,还有当年驯马服牛的影子。

      这个集市延续几千年的繁华,特别是明朝后期,成为了豫鲁苏皖结合部的商贸重镇,吸引各地人等来此谋生,又使逢集成为一个移民集镇,来此地置业谋生的人来源广泛,既有本地人,又有外乡人,既有河南人,也有外省人如江苏人、徽商、鲁人、晋商等,其中以江苏徐州、南京,安徽亳州、阜阳人最多,均为经商置业而落户此地。相传逢集是个移民集镇,姓氏达20多个。最有名的有曹、宋、郭、张、马、华6大家族。

中峰寺的传说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 甲子)九月 康熙帝第一次南巡启銮,途径黄河,路过中点寺,到寺中求佛祈祷后, 召见社会贤达,了解风土人情,并到逢集品尝小吃。当地百姓为亲睹一代帝王的风采,从四面八方集聚而来。这一日就是十月初十,以后每年的十月初十即是逢集的会期,这几日商贾云集,商人摩肩接踵,夜间灯火通明,日客流量达几万人之多,一派繁荣发达的大购大销商贸场景。

      逢集的辉煌毁于太平军进入中原,据说咸丰三年(太平天国癸好三年,1853年)一支太平军部队北进,有一小部分人提前经安徽蒙城、亳州入河南,夜宿逢集。被逢集的一些商人告密,引来政府清兵,把这些无有准备的太平军杀的措手不及,死伤过半。第二天后面的大部队赶到逢集,清兵连夜逃走,这些太平军拿逢集的百姓报复,下令扫平逢集,不留砖瓦一块,不留活口一个。于是逢集的百姓死的死,逃的逃,一夜之间繁华的集市空无一人,门面建筑成一片废墟,残墙断壁、瓦砾遍地。从此逢集就不存在了。

      时隔多年后,在逢集遗址的南边程庄又逢了几年集,在民国初年军阀混战,社会治安混乱,当地的一些帮派、土匪欺行霸市,很多生意人不敢来此货物交易,集市就慢慢萧条停止了。1962年,该集市迁至中峰寺直到如今,人们还是习惯地称其为逢集,不过前面加了个“中”字。

      古老的逢集目前只有几十口人,也只有郭、张两姓氏,解放后并入程庄一个村,遗址也只留下一口老井、一个高台和一个大坑塘,但这里的坟丘很多。据逢集的郭宾法介绍说,他们目前和迁移南方的郭氏后人还有联系,南京、亳州的郭氏后裔有时还来这里寻根拜祖。

      关于中点寺相关的传说故事还很多,如“龙降沙河滩”、“留官青楼”、“永不嚎”、“沈阁老返乡”等等,说明这里是个很有故事的地方。2005河南省撤并乡镇工作全面铺开,将撤并200~300个小乡镇。由于中峰乡人少乡小也在撤并方案之列。据说方案拿到一省领导审阅后,他在夏邑县的“中峰”乡和睢县的“后台”乡名字下画了个圈,虽然这两个圈的意思人们不得其解,但这两个小乡得以保留。

中峰寺的传说 中峰寺的传说 中峰寺的传说 中峰寺的传说 中峰寺的传说

“”

:

中峰寺的传说 中峰寺的传说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