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1万小时之后就……
曾经以为自己是个没有目标,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人,自从迷上了写作,只要有空就想写点东西,虽然现在拿笔很少了,基本上都是用手机写,但是只要有空也会用笔记本记录一些所思所想。
掐指一算自己来有书已经5个多月了,学习写作也已经4个多月了,从来没有一次爱好能坚持这么久,除了熬夜。
不知从什么时候就有了这种坏习惯,喜欢熬夜不喜欢早起,可能由于一些工作原因和身体原因,这段时间总是做不到早睡早起。
我看了年初给自己定的计划,好多书还没看,好多随笔还没写,好多事情还没做好。就在心里暗暗骂自己无数遍,但是好像也不起什么作用。于是在网上找本书看一下,最起码找个榜样给自己做标杆也可以有个目标。
可是因为一些事情给耽误了。
可能也是习惯了随波逐流吧,有了目标很少有真正实践的,有时候也会痛定思痛,下决心一定要改变!过了几天就忘光了,所以现在重新给自己定个目标:找到一个标杆,努力靠近榜样!
什么时候才能做到真正的坚持,不要别人催促?最近懒癌症越来越严重,什么时候能好?坚持真的那么难吗?……
带着很多问题我翻开了这本书,这本书不厚,200多页。
为了节约时间,一会功夫就看完了。感觉这本书确实是不少案例,这些小故事也增加了这本书的趣味性,作者文笔轻松幽默读来也不会觉得太累,适合没事的时候休闲阅读。这本书如果能够一读再读就再好不过了,因为里面的一些观点到现在来看都不过时,而且可以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实在是一举两得的事情。
总结:确实是一本好书!也难怪刘主编极力推荐!
其中第二章才能细胞确实值得一看。
分享一下觉得有趣的点:
在《一万小时天才理论》这本书中,作者提出了一个完全不同的理论模型,如果说达尔文的“基因与环境”模型更多的是强调外在因素的决定作用,那么“一万小时天才理论”就肯定了内在动力的重要作用。一万小时天才理论有三大要素:精深、激情和伯乐,如何融合这三大要素是掌握一项技能的关键,任何一项都是必不可少的。
我们需要带着饱满的热情相信只要练习就可以离目标越来越近,而且我们并不孤单,很多人也和我们一样都要跨过这个关键时期才可以走向平稳期。
如果能够碰上伯乐就最好不过了,当然在这之前可能要度过一段孤独的时光,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很孤单,我们可以加入社群,与志同道合的小伙伴们一起组队对抗惰性!
就像写作也是一样,谁都会有瓶颈期,如果因为写不出来就放弃,那前面的努力就会白费。所以我们对自己要有信心,也相信坚持的力量!
看完书之后我觉得精深练习对于初学者确实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我们只有经过不断练习才能对一个领域不断熟悉,进而不断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在职场立于不败之地。
附:
《一万小时天才理论》是2010年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丹尼尔·科伊尔。[1]该书讲述了作者丹尼尔·科伊尔将拜访世界上最成功的足球运动员、银行劫匪、小提琴手、战斗机飞行员、艺术家、滑板爱好者,见证这些规则的运作。
内容简介
本书讲述的是一个简单的概念:克拉丽莎和人才温床做的是同样的事情,他们激活了一种神经机能,这样就可以通过某些以目标为导向的练习模式来提高技能,不知不觉地进入一个学习加速区域。这尽管算不上是可以复制的门道,但是知情人可以带领你随时深入进去。换言之,他们破解了才能密码。
作者简介
丹尼尔·科伊尔(Daniel Coyle),其著作《兰斯·阿姆斯特朗的战争》荣登《纽约时报》畅销书榜。其纪实作品《硬球》成为好莱坞票房影片《临时教练》剧本原型。他还是《户外》(Outside)杂志特约编辑,两次入围美国杂志奖候选名单。
作品目录
第一部分 精深
第1章 冒牌哈佛
第2章 才能细胞
第3章 天降人才
第4章 三大秘技
第二部分 激情
第5章 信号
第6章 疯狂的海岛
第7章 点燃明灯
第三部分 伯乐
第8章 伯乐的武器
第9章 伯乐的一万小时
第10章 伯乐的赌注
后记 一万小时的世界
译者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