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性思考,热篇
穴性思考,热篇
黄岐之
[原文]
六、 热门
热则清之,阴阳有别。肺俞鱼际俱泻肺,少商尺泽刺出血。阳明经热商阳二间连,解表经渠与列缺。合谷不但清气分,且清头面诸窍热。解溪厉兑足三里,中脘内庭清胃热。肝俞脾俞同胃俞,泻肝又泻五脏热。清心神通心少府,行间则清肝肾热。大椎陶道退热兼解表,三阴交平肝而清血。间使内关清心包,又能解散胸中热。清血少冲少泽连血海,太溪养阴而清热。三焦有热上脘浇。身热曲池有特效,其功则在清气分。清肠热有小肠俞,丝竹空清头目热。脾热大都阴陵泉,阴陵还能清胸热。涌泉治余热不解,尤能清肾治热毒,还能清泄四肢热。身热烦渴心包热,劳宫曲泽刺出血。头脑有热求百会,后溪大抒清表热。胸背烦热内关大陵心俞膈俞可针,肚腹闷热三里内庭天枢大肠可清。恶心呕吐中暑热金津玉液刺出血,若泄五脏六腑热则求脏腑诸俞穴。脏热当清,腑热当泻,审症清楚,随经选穴。
[注释]
1.肺俞(膀胱经),参见“气篇”。
2.鱼际(肺经),参见“血篇”。
3.少商(肺经),参见“气篇”。
4.尺泽(肺经),参见“血篇”。
5.商阳(大肠经),参见“气篇”。
6.二间(大肠经),参见“血篇”。
7.经渠(肺经),参见“血篇”。
8.列缺(肺经),参见“实篇”。
9.合谷(大肠经),参见“气篇”。
10.解溪(胃经),清热化痰、镇静安神、舒经活络。主治头痛,眩晕,癫狂,腹胀,便秘,下肢痿痹。
11.厉兑(胃经),开窍醒神,清热和胃,通经活络。主治鼻衄,齿痛,咽喉肿痛,腹胀,热病,多梦,癫狂。
12.足三里(胃经),参见“气篇”。
13.中脘(任脉),参见“气篇”。
14.内庭(胃经),参见“气篇”。
15.肝俞(膀胱经),参见“气篇”。
16.脾俞(膀胱经),参见“虚篇”。
17.胃俞(膀胱经),参见“虚篇”。
18.神通(道)(督脉),有壮阳益气、缓解肩背痛、感冒咳嗽、气喘、失眠健忘、过敏性皮炎等作用。主治心痛,惊悸,怔忡,失眠健忘,中风不语,癫痫,腰脊强,肩背痛,咳嗽,气喘。
19.少府(心经),参见“实篇”。
20.行间(肝经),参见“血篇”。
21.大椎(督脉),参见“气篇”。
22.陶道(督脉),清热解表,宁神截疟。主治头痛项强,恶寒发热,咳嗽,气喘,骨蒸潮热,胸痛,脊背酸痛,疟疾,癫狂,角弓反张。
23.三阴交(脾经),参见“血篇”。
24.间使(心包经),参见“虚篇”。
25.内关(心包经),参见“气篇”。
26.少冲(心经),参见“虚篇”。
27.少泽(小肠经),参见“实篇”。
28.血海(脾经),参见“血篇”。
29.太溪(肾经),参见“虚篇”。
30.上脘(任脉),参见“气篇”。
31.曲池(大肠经),参见“气篇”。
32.小肠俞(膀胱经),通调二便,清热利湿。(外散小肠腑之热)主治遗精,遗尿,尿血,白带,小腹胀痛,泄泻,痢疾,疝气,腰腿疼。
33.丝竹空(三焦经),疏风清热,明目安神。主治头痛,目眩,目赤痛,眼睑跳动,齿痛,癫痫。
34.大都(脾经),散发脾热。主治腹胀,胃痛,呕吐,泄泻,便秘,热病。
35.阴陵泉(脾经),参见“实篇”。
36.涌泉(肾经),参见“实篇”。
37.劳宫(心包经),提神醒脑、清心安神,助睡眠。主治中风昏迷,中暑,心痛,癫狂,痫证,口疮,口臭,鹅掌风。
38.曲泽(心包经),参见“实篇”。
39.百会(督脉),醒脑开窍。主治头痛,眩晕,惊悸,健忘,尸厥,中风不语,癫狂,痫证,癔病,耳鸣,鼻塞,脱肛,痔疾,阴挺,泄泻。
40.后溪(小肠经),参见“寒篇”。
41.大杼(膀胱经),参见“寒篇”。
42.内关(心包经),参见“气篇”。
43.大陵(心包经),镇惊安神、清心通络。主治心痛,心悸,胃痛,呕吐,惊悸,癫狂,痫证,胸胁痛,腕关节疼痛,喜笑悲恐。
44.心俞(膀胱经),参见“血篇”。
45.膈俞(膀胱经),参见“血篇”。
46.三里(奇穴),三里穴,别名三里二穴。由手阳明经的手三里与足阳明经的足三里二穴组成。主治胃痛,腹胀,吐泻,食痞气块,中风偏瘫等。
47.内庭(胃经),参见“气篇”。
48.天枢(胃经),参见“血篇”。
49.大肠(俞)(膀胱经),参见“气篇”。
50.金津(奇穴),清热消肿,清心降逆。主治口疮、舌强、舌肿;呕吐、消渴。
51.玉液(奇穴),清泻热邪,生津止渴。口疮、舌强、舌肿;呕吐、消渴。
[思考]
热门为诊治见病之热症或因热致病之腧穴。
热证,是疾病的本质属于热性的证候。可以由感受热邪而致,也可以由机体自身阴虚阳亢而致。如外感热邪或热邪入里,热证有表热、里热之别;里热中,有实热之邪入侵或自身虚弱造成,则热证有实热和虚热之分。
“热门”主要有五十一穴,涉及足少阴肾经(2穴)与足太阳膀胱经(9穴)、足太阴脾经(4穴)与足阳明胃经(6穴)、手太阴肺经(5穴)与手阳明大肠经(4穴)、手厥阴心包经(6穴)与手少阳三焦经(1穴)、手少阴心经(2穴)与手太阳小肠经(2穴)、足厥阴肝经(1穴)、督脉(4穴)、任脉(2穴)、奇穴(3穴)。
足少阴肾经与足太阳膀胱经相互络属,两者为表里。肾多虚证,肾阴亏虚,虚热内生。肾阴虚证以肾病主要症状和阴虚内热证共见为。膀胱有湿热证是湿热蕴结膀胱所表现的证候。
足太阴脾经与足阳明胃经相互络属,两者为表里。脾有湿热蕴脾证,是湿热蕴结膀胱所表现的证候。胃有湿热蕴脾证和胃热证。湿热蕴脾证是胃阴不足,则胃阳偏亢,虚热内生,热郁胃中,胃气不和,阴虚热扰,胃气上逆;胃热证是是指胃火内炽所表现的征候,热炽胃中,胃气不畅,胃热内盛之象。
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相互络属,两者为表里。肺的虚证肺阴不足,虚火内生,为阴虚内热之象。肺的实证见风热犯肺证和燥邪犯肺证,风热犯肺,风热侵袭,肺失清肃;燥邪犯肺,津液被伤,肺不得滋润而失清肃。大肠病证有湿热内侵,津液不足,大肠有湿热证。湿热在肠,阻滞气机,热邪内积,湿痢伤津。
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相互络属,两者为表里。心包为心之外围,内寄相火,其病多见热证并往往影响到心,引起手心热、心悸、心痛、心烦,心火上炎,目赤目黄。三焦属手少阳经,少血多气。故本经受邪,热邪上扰。
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相互络属,两者为表里。心的病证有虚实,心阴虚证为阴虚阳亢,虚热内生,故五心烦热。心火亢盛证为心火内炽,心神被扰,则心中烦热,夜寐不安,心心火炽盛血热妄行。痰火扰心证,有外感内伤。外感热病中,邪热蒸腾充斥肌肤故见高热;内伤病中,见痰火扰心之诸证。小肠有实热证。
督脉为阳脉的总督,为“阳脉之海”,总督一身之阳。热邪为阳盛,其病表现于阳脉。
热者寒之,寒者热之。“元气未伤而邪气轻浅,可用针刺除之;若病邪较甚,元气已伤者,外决非针所能治。”针炙都有忌宜,“针法浑是泻而无补”。
[针炙配穴]
1.配穴一:肺俞、鱼际、肾俞、太溪。
功能:清肺热
适应症:肺中郁热,热则伤阴,治疗得以清肺养阴为主。
2.配穴二:肾俞、三阴交、肝俞、行间。
功能:清肝热
适应症:肝寄相火,肾阴虚则无力制约肝中相火而见肝阳上亢,治疗在于养肾清肝。
(主要参考资料:1.《针灸学》。2.《中医诊断学》)
(声明:本文是原创系列《经络漫谈》文集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