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古槐底下人,双足小趾验甲形”

2018-08-17  本文已影响159人  付春磊

     

槐根

      和大家拉家常,不少人说老家是山西洪洞,是从洪洞县大槐树下迁过来的。

      大槐树过去不是地名,而是广济寺前的一棵千年古槐,高二十多米,树身十几围。大槐树下曾是移民集中聚散的地方,所有移民在广济寺集中登记排号,按指定的迁移地点发给凭证资费,选择日期启程上路,奔赴新址。故土难离,加上是强迫移民,人们的悲切心情可想而知,大槐树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默默地为子孙们送行、祝福。

      据《文献通考》记载,自明太祖洪武年间到明成祖永乐年间,曾从山西、广东、苏杭一带向全国人烟稀少的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数次大移民。其中,移民最多的地方是山西。明代洪武至永乐年间,曾七次在此地集中泽、潞、沁、汾和平阳等地的“有丁无田”、“丁多田少”的家户,迁居彰德、卫辉、怀庆、大名、广平、张家口以及凤阳等地。焦作地区许多姓氏人家,是从洪洞迁来的。

     

迁民路线

      明初向中原一带大移民的主要原因有:一是蒙古人入主中原,建立元帝国,实行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战争不断,,造成中原汉人急剧减少,怨声载道,危机四伏;二是元末水、旱灾难不断,特别是黄河水数次泛滥;三是元末明初战乱不断,先是长达十几年的农民起义,接着是朱元璋统一天下的多年征战,朱元璋的军队曾“三洗怀庆府”,明初永乐年间发生了“靖康之役”,处在兵火灾祸中心地带的人民,或死或逃,十不存一,中原成为“有田无人耕,有路无人行”的千里赤地。

      山西在元代是蒙古名将察罕帖木儿及其儿子王保保的根据地,政策相对稳定,人民安居,繁衍生息,人稠地少,所以成为迁移居民最多的地区。

      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

  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

  举目鹳窝今何在?坐叙桑梓骈甲情。

  谁是古槐底下人,双足小趾验甲形。

  谁是古槐迁来人,脱履小趾验甲形。

 

      元朝末年,战争连绵不断,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到了明朝初年,我国许多地方,特别是江淮以北大部分地区呈现着民多逃亡、城廓为墟、田地荒芜的冷落、凄凉景象。山东、河南、河北受战争破坏最为严重。到了永乐初年,情况仍未好转。战争的创伤尚未愈合,紧接着又出现了较大的天灾。

      永乐元年(1403年)甲午,直隶、北京、山东、河南饥。庚寅,山东蝗。丁酉,河南蝗。永乐二年八月,淫雨毁北京城5000余丈。10月,黄河决口,冲毁开封城。面对这种社会经济异常凋敝的情况,朱元璋和朱棣意识到,如果不采取有力措施加以扭转,对于新生的明王朝是十分不利的。于是,明立国之初,朱元璋就决定实行“移民屯田,开垦荒地”的政策。当时,就北方来说,山西受战争破坏较小,四境安宁,而且多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特别是汾河沿岸广大地区,地沃水足,人烟尤为稠密。于是,明洪武、永乐年间,政府便大量从山西南部迁民。

 

      大迁徙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朱明统治者设下的一个弥天骗局:

  迁徙伊始,尽管明政府给了老百姓一系列的优惠条件:给地十五亩,耕牛一头,三年不起科等,但是人们还是不愿意离开自已美丽富饶的家乡,因为故土难离是人之常情。于是明政府颁告示于三晋:“不愿迁徙者,到洪洞大槐树下,限三天赶到。愿迁徙者可在家等候。”消息不胫而走,不翼而飞,晋北、晋中、晋南的人拖家带口,携儿将女簇拥而来,三日之内,老槐树下呼啦啦集结了十万之众。这时,大队官兵,蜂拥而至,把手无寸铁的百姓裹了个严严实实,一官员高声宣布:“大明皇帝敕命,凡来大槐树下者,一律迁走!”说罢,官兵恶狠狠地先将青壮年带铐上枷,遂强行登记,强发凭照,一家一户,根绳相拴,如串蚂蚱,十万百姓在刀逼棒喝下,吞声饮恨,踏上了迁徙的路途……

  

      但以后十多次的迁民就不可能再欺骗老百姓了,而是强制性的。明初从山西迁民,不管老百姓家在何府何州何县,都要先集中到洪洞县去。洪洞县贾村,当时有一古刹名叫广济寺。寺旁有一棵“树身数围,荫遮数亩”的汉槐,车马大道从树荫下通过,汾河滩上的老鹞在树上构窝筑巢,星罗棋布,甚为壮观。明政府在广济寺为移民登记,“发给凭照、川资”,尔后再由此处编队迁送。老百姓在离开洪洞时,人人悲伤,个个哭泣。他们拖儿带女,扶老携幼,肩挑箩筐,手拄破棍;有的灌一桶霍泉水(洪洞县的一股泉水),有的撮一把洪洞土,有的藏几片槐树叶,三步一回头,五步一转身,状极可悯。

      当广济寺在视线中渐渐消失时,人们总想在最后一瞥中寻找个有纪念意义的东西,作为今后怀念故乡的标记。此时,恰好能看见耸立在广济寺旁的那株古槐。那槐树苍老挺拔,枝繁叶茂,高耸入云,在秋阳的照射下,闪着翠绿色的光亮。树上还有乌鸦窝,高筑枝头。于是,这株古槐上老鸹窝的形象便牢牢印在所有迁民们的心中。以后,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父传子,子传孙,“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问我老家在哪里?山西洪洞老鸹窝。”便一代一代流传了下来。

  

      当时的移民从大槐树动身时,不少人或者纷纷折槐枝带在身边,或者带一把槐树的种子。把对家乡的情感,对亲人的留恋,都倾注在这小小的槐枝槐种上。为了表示对故土的思念,他们到了新的居住地,安居之后,便把槐树栽植在新居的庭院里、大门口或大路的旁边,辛勤的浇灌,精心的培育。每当逢年过节,有的人还献上供品,烧香、叩拜,祈求先祖保佑全家平安。有的槐树干枯了,人们都不愿伐掉。

      现在,在我国的许多地方,特别是河南、河北、山东等省的一些地方,都保留着这种传统习惯。鸟近黄昏皆绕树,人当岁暮定思乡。当第一代迁徙者归根无望之时,面对故乡明月,他们谱不出逐水曲,唱不出游牧歌,脱口而出的是这首“问我故乡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数百年来,这首古朴的民谣,慰藉过多少古槐后裔的创伤,激动过多少古槐后裔的心房,唤起过多少古槐后裔的向往。

  围绕这次大迁徙,关于“解手”一词的来历及“小脚趾复形”的原因,也曾在冀鲁豫一带门道户说,妇孺皆知:

  大迁徙中,移民双手被绑,在官兵的押送下上路,凡大小便,均要向解差报告:“老爷,请解开手,我要小便。”长途跋涉,大、小便次数多了,口干舌燥的移民,便将这种口头请求趋于简化。只要说声“老爷,解手”,彼此便心照不宣。于是,“解手”便成了大小便的同义语。

      如今,获嘉县黄堤镇西建有“平阳寺”,恭祀地母娘娘,就是为了纪念故乡洪洞的大槐树,表达不忘故乡之情。

      焦作地区的居民大多与明朝时的移民有关。来源一是历代沿袭下来的,一是历次迁徙居住落户、驻军屯田定居或经商联婚等迁来的。

      山西洪洞县《大槐树志》记载,大槐树在广济寺的左侧,当年的大槐树已死于明朝末年,初建于汉代的广济寺已被汾水冲毁,仅留下寺庙里的石经幢。移民距今已有六百多年,当年大槐树的地方已成了“大槐树公园”,第 二代、第三代槐树已枝叶繁茂,到那里参观,寻根问祖的人们一批又一批,络绎不绝。

     

      大槐树公园的祭祖堂里,有看到两副楹联,一为“举目鹳窝今何在,坐叙桑梓骈甲情”,二是“谁是古槐底下人,双足小趾验甲形”,楹联与民谣,一雅一俗,说的都是足小趾两瓣的事。

      传说官兵包围百姓后,怕人逃跑,将每人的小脚趾砍上一刀,以做识记。后来,移民的后代脚小趾甲便成了复形。据说凡是小脚指甲有分岔的人,都是从山西迁徙出去的。汉人小脚拇指的指甲盖,通常分裂为两半,不过两半不成比例,一半大得多,一半很少,不注意是很难发现的,而且男左女右。异民族的脚趾的小拇指头,则是完整光滑的一块。

   

    “谁是古槐底下人,双足小趾验甲形”,大槐树下迁移过来的人,脚上小拇指趾甲是复形,不是一个整块儿,而是两半,一半大些、一半小些。世代相传,成为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的身体特征之一。

      大槐树被作为故乡的标志,铭记于心。每到一地,人民就栽种下槐树,以寄托对故乡的思念,以更大的决心、毅力投入到新的生活中去。如今,济源、焦作、辉县等地区以及山区还有许多树龄在四、五百年以上的大槐树。

                          本文摘自网络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