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粗暴的德语莫扎特安利
今天是沃尔夫冈.阿玛迪乌斯.莫扎特逝世225周年,一篇安利文小小纪念一下。
——吻您一万次
讲道理啊,我这篇文从暑假就想写了,今年12月到明年1月,德语版音乐剧莫扎特会在上海演出。虽然我喜欢的是法语版,但是德扎历史悠久,剧本也更优秀点,在今天这个严肃的日子还是卖卖德扎的安利吧
相比起法扎侧重于抒情,德扎的叙事显然更丰富更饱满,德扎中,比较细致地表现了莫父急于用莫扎特"神童"的招牌牟利,岳母一家婚前婚后像吸血鬼一样对莫扎特敲诈勒索等等情节;同时比较突出的是,弱化了萨列里的角色,改为强调莫扎特与主角的直接对抗
德扎我觉得很有意思的一个安排是让幼年莫扎特这个角色基本一直在台上。小小一只团宠莫,没台词也没太多动作,大部分时间就是趴着写谱子,以及冲哥哥“安静,吵到我写谱子了”。设置小小莫除掉显而易见的"对莫扎特创作和生活的区分"我想也是暗示“音乐神童”这个称呼对莫扎特的影响吧,毕竟当年莫父也是把他当做神童四处推销,现在我们谈起莫扎特也一定会加上“神童”的前缀,于是渐渐长大的莫扎特思考、痛苦、抗争、寻求突破,但吃瓜观众眼里的莫扎特,创作出小星星的莫扎特,始终带有神童的影子。这种心理大概可以参考我们对童星的看法。
另外剧情上我觉得比较好的是去掉了萨列里(开头那两秒钟的戏跟没有也差不多了)这个“中间人”,而变成莫扎特与主教面对面直接冲突。莫扎特能够享有现今的声誉,必然很大一部分是因为他出众的才华,但他思想上的先进性也是不可忽视的。如果没有思想认识上的突破,即使有创作才华,作品也难以被称为杰作。在欧洲大多数音乐家认为服务宫廷是理所应当,甚至唯一出路的时候,莫扎特被宣扬平等和人性美的人文主义所影响,逐渐意识到封建宫廷对自己的压迫,并最终辞职,成为首位独立音乐人。当今我们习以为常的独立音乐人,在当时可能是很爆炸性的想法。通过莫扎特与主教的对唱,他与宫廷的激烈矛盾被展现得淋漓尽致,直接对抗将矛盾摆上台面,不但更直接的表达了莫的观点,也加强了本剧的冲突性。
一开始以为德扎可能重在客观反映和评价莫,所以情绪表达上有点弱。但看过fp演的莫,我知道了……是官摄的oedo表演有问题。看o的表演,总是觉得莫是生气的,骄傲自负痛苦……都有愤怒的成分。o一直是很硬,很狂的状态,所以,最后病的快要死了的时候,简直尴尬的没眼看,僵硬且气壮如牛,太特么浮夸了。而且情绪如果一直很强,那最后的效果大概就是,该弱处太强 而要情感爆发时却没法再向上提升。对比fp的表演,可能是oedo绷得有点紧,然后出现了这样的效果。
我对莫扎特了解也不多啊,至今也就停留在刷了两部音乐剧一部电影一部芭蕾舞,零星听了一些作品这么个水平上,传记啊纪录片啊书信集啊什么的我都没看。
这只是迷妹的音乐剧安利,莫扎特粉不要怼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