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了大学,我却很少叫外卖了
01
美味的便当“美团外卖,第七个领取的人得大红包”、“最高10元大红包,饿了么拼手气@你”……
一到饭点,手机里各个微信群总会出现许多这样的链接,同样准备点外卖的人会默契地点开链接领取红包,并将最大的红包留给发出链接的人,这是外卖界的礼貌,也是规则。有一段时间,闺蜜每天都会在饭点前一个小时准时在群里分享出这样的链接,而我们其他人则像触发了“收到请回复”按钮一样,自动地在打开链接的下一秒接龙回复“点了”,仿佛完成了每日小任务。
从点外卖的日常中,可以窥见大学生生活的冰山一角。
02
无数学生在饭点到来的时刻,通常都会面临人生两大难题:今天中午/晚上去哪里吃?吃什么?因为许多中学校园有禁止学生叫外卖的规章制度,中学生通常只会犹豫去哪个食堂吃,而高校则不然,因此,这个问题在大学生这里就变得复杂了。
以我为例,通常一个刚下课的大学生在走出教学楼那一刻就会经历这样的心路历程:好多人啊,大众菜窗口肯定很挤,现在过去也打不到什么菜了吧,要不我去xx食堂吧?可是去那里要点什么呢,煲仔饭?不行一定很多人排这个,那吃照烧饭吧?这个好像吃了很多次了,不然买个泡面回去吧,可是老是吃泡面好像很不健康……要不叫个外卖?好的,叫外卖。
于是回到宿舍,打开外卖APP,分享红包链接,发生了最开始的那一幕。
03
然而,对于点外卖的人来说,分享红包链接只是第一步,接下来你还会面临更艰难的挑战,就是如何通过精密计算用最少的钱点一份好吃的外卖(有钱人自动忽略)。打开外卖APP,令人垂涎欲滴的精美图片瞬间占满了屏幕,甜点饮品、龙虾烧烤、快食简餐等等选项让人难以抉择,对选择纠结症患者来说则更为痛苦,往往是终于决定了吃某个饭后,又在评论里看到饭友们吃出了虫子或者太咸太硬等等不得已pass掉。算下来,从打开页面到终于点好外卖付款,我能磨蹭半个小时以上……
确定好点什么外卖了,就进入计算满减金额的步骤。很多商家为了吸引顾客都会推出各种诸如“满16减5”“满32减20”等满减优惠套餐,还会将自己的招牌菜打折放在外卖界面的首位以吸引顾客,但也会同时保留没有打折之前的链接。同一份外卖出现了三四个链接,消费者如何选择才能达到利益最大化,这是一个好问题。
点个外卖变得越来越复杂了。
04
2017年底,美团外卖推出了“外卖年度账单”,一度刷爆朋友圈。
“17年,你很喜欢鲜汁道龙虾盖饭,去过6次,花了341元;这一年,你依旧热衷火锅,狂吃了8顿,念旧的你,口味也很少变……”一字一句娓娓道来,我们仿佛跟随着这份账单,落入了回忆的长河——原来,不知不觉中,我们的生活已经和外卖如此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紧密到甚至连外卖平台都开始摸清楚了你的口味,而与你朝夕相处的同学可能还对此一无所知。
随着外卖行业的蓬勃发展,我们越来越习惯于点外卖的生活,享受坐在宿舍里一边吃着外卖一边吹空调煲剧的快感,经过食堂时只会远远望一眼然后绕道走。
食堂的菜八百年不变,去食堂还要走那么远。你在心里想着,于是你回到了宿舍,又点了一份外卖。刷了两圈之后你终于摆脱纠结点好了外卖,你心里担心外卖被偷,于是早早下楼去等,十五分钟后,你终于提着外卖回到了宿舍,看着已经快坨成一块的面条,心里却想着食堂餐桌前的热气腾腾。而在你丧气的时候,食堂阿姨可能也正丧气地盯着眼前的新品,想着怎么来吃的人不多,是不是不喜欢这个口味,琢磨着下次要不要再研究一个新菜,加一个新的甜汤给夏天没胃口的同学开开胃……
外卖固然方便快捷,可食堂里还有一份被你遗忘的关心在等着你。它可能不那么新奇美味,可是它贵在健康、安稳。就像小时候妈妈煮的饭菜一样,她也许做饭并不好吃,可是你知道她很用心,她很爱你,不会害你,这就够了。
最爱的终究是母校的食堂
05
前几天,路过学校食堂的时候,发现公告栏上用可爱的笔画介绍了一个新活动——“一起做早餐吧”,邀请同学们与食堂的厨师们一起体验一顿早餐的新鲜出炉,让人感觉莫名的安稳和妥帖。
突然想到,外卖能吃一辈子,而食堂只能吃这几年。在学校这个大家庭里,我们真的只能几年的时间能随时吃到“食堂妈妈”做的饭菜,以后各奔东西,只能在回忆里想起那些五毛钱一大碗的蔬菜粥,六毛钱的大肉包子,七块钱的劲道牛肉面……
走吧,去吃食堂吧,在还能吃到的这几年。以后的我们想起来曾经在食堂里度过的时光,或许也能少一些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