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 Day 23 锻炼“大心脏”
正面管教教会我更多打开自己的心,去爱,去感受,去接纳。
我相信,这一个多月的实践是正确的,检验我是否把爱准确传递给孩子们的方式,就是看孩子们的反馈。在过去的这一个多月,我感受到孩子们对我表达的爱意更加浓厚。
这两天跟几位家长朋友们沟通,有家长跟我反馈说,有时候觉得孩子真是“白眼狼”,为他做了这么多事,就为了块小饼干,还跟我发脾气。“去你的小饼干”!
我们有没有想过,我们确实都不遗余力给孩子们所有的爱,那么孩子们是否都感受被爱了呢?
比如说:在孩子不会做题,重复讲解之后,我们终于爆发,噼里啪啦一顿数落之后,我们说:宝贝,爸爸妈妈刚才凶你是因为我们爱你!
孩子一脸茫然或者是顺从,用乖巧委屈的小眼睛看着我们,他信我们说的爱?他信不信我不知道,我们自己肯定是信的。因为这就是我们的思维方式,是我们给自己建立的教育理论。“不凶他听不进去的呀!”
站在孩子的角度想,这是有助于他感受被爱的方式吗?(说“是”的那个,放学后留一下)
还是,他只是由于恐惧而选择缴械投降?
正面管教中一直强调,先连接后纠正。连接情感,是为了让孩子感受被爱。感受被爱并不是虚无缥缈的妄念,它是我们的生理需求,就像食物和水一样。
在之前的分享中,我们说到过,当我们“大脑盖子打开”的时候,我们会发火,会生气等等强烈的情绪,孩子们面对这样的我们,常常会感到恐惧和害怕,这个时候,他们的小脑袋瓜会给他们愤怒,想要逃跑,或者不知所措的信号(打,逃,僵)。
而当我们感觉到被爱的时候,会产生其他的一些激素,让我们产生更高级的生理反应。这条道路会搜寻非言语的表情和声音,当它接受到安全和认可的信号时,打,逃,僵会被迫终止。我们会因此感到安全和愉快,心灵和思维也将因此处于接纳和开放的状态。
知道了孩子大脑运作的原理,我们还要继续在孩子面前,比如说辅导作业的时候处于“易燃易爆炸”状态吗?(说“要”的,放学后留一下)
被爱与感觉被爱是不一样的。从我自己的成长经验来说,小时候的我是跟着爷爷奶奶长大的,爸爸妈妈因为工作关系,隔一段时间回家,都会给我带好吃的和新衣服。回想一下,那时候,我感觉到被父母关心,却比较少感觉被爱。相比父母,我经常能够感觉到被爷爷奶奶爱。小时候的经历也给我的爱情观很大的影响,在我们交往第二年的时候,徐生跟我说过一句话“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我用了接下来5年的时间才慢慢从内心里肯定了他这样爱我的方式,当我想明白的时候,我感受到被爱的那种内心愉悦感是前所未有的。我的内心更加充盈。真的希望,我们可以用尽可能多的时间给到孩子高质量的陪伴。
真正强大的爱的信号时通过非语言的方式,通过表情,姿态和动作来传递的。
非言语的线索往往稍纵即逝,为了能够跟孩子一起捕捉这样的瞬间,让我们一起慢下来吧。放慢脚步,跟孩子一起感受。感受面对面的时刻,感受当下。我们的眼神,表情和动作都透露着我们的感受,尤其是我们对孩子的感受。孩子能够清晰得感知。这也是为什么我一直跟家长们说,我们必须心存信念,我对他有信心,他可以克服眼前的困难。这样的信心是能够完整传递给孩子的,孩子的自我感觉才能更好。
实践过程中的难点是,我们会害怕情绪或者说不信任情绪。我们担心一旦任由自己的情绪发展,我们会引起不适当的行为。在《感受爱》这本书中,我看到了一个新的思路。“让我们失去自我控制的并不是情绪,而是压力和那些用来回避情绪的能量”。当我们感受到威胁并且无法释放压力的时候,身体会本能得出现打,逃,僵的反应,这种生理性的失控切断我们和孩子之间的情感连接。
我想这也是我们在实践之后说的,道理我们都懂,我们知道不要发脾气,可是就是控制不住然后,发完脾气之后各种愧疚。
我在之前的分享中也提到过这样的案例,其实最终我们能够找到原因,很多时候,引起我们情绪的综合因素是在这之前已经有所累积了,只是面对孩子不听话这根稻草,我们被压垮了。
结合今天我们分享的,我们一起去追根溯源一下,缓解或者是减少这样的冲突,我们也需要自我察觉是否压力过大,以及及时寻找缓解压力的途径。压力的来源包括睡眠不足,重大的生活变化,工作问题以及家庭和人际关系,他们不仅会引发压力,也会带来沮丧的情绪。很多时候压力来自对比。看着别人家的孩子已经以火箭般的速度往前窜,那时候我们不免对孩子接下来的学习充满担忧。然而,我们需要知道的是,担忧只是在错误的地方寻找答案和保护。如果我们的目标是孩子能够更好,担忧孩子不够好只是一块绊脚石。清晰这一点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是压力还是情绪在作祟。
也就是说,当我们意识到,导致我们可能爆发的原因是压力的话,那我们需要及时给自己舒压。运动,冥想,节制饮食,充足的睡眠以及令人满意的人际关系都可以帮助缓解。
很多时候孩子们哭了,我们的第一反应是“不要哭”。而不是“你怎么了”?第一种回应给孩子的信号是“抑制你的情绪和感受”。我们需要知道,情绪是一种混合物。当我们抹杀一种情绪时,会降低所有情绪的强度,包括我们希望孩子拥有的乐观,自信,自豪等情绪。《头脑特工队》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在莱利搬家之后,她努力压抑自己的情绪,不允许自己的“忧忧”出场,最终大脑中的情绪出了差错,各种情绪不能在自己的岗位上好好工作了。
所以帮助孩子认识自己的情绪和表达自己的想法尤其重要。同时我们也要避免下述情形。我们可能面临过这样的情形,老师告诉我们孩子上课哪里没表现好,我们不顾孩子出教室的时候已经低落的情绪,还穷追不舍得问孩子发生了什么,向孩子求证老师说的不良行为是否存在。企图用这样的方式帮助孩子做进一步改善。在这里,孩子们明白前面有个坑,我不能跳,万一又要挨骂呢,所以我们在这个时候往往问不出答案,或者得发一通火孩子才能最终屈服说出了事情的原委。所以我们帮助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绪一定要“尊重自己,尊重孩子,尊重情形”。
在我们了解自我,调整自己的同时,我们也可以训练孩子感受被爱的能力。
AA:评估自己和他人。
引导孩子评估自己的情绪感受和环境。
请孩子评估家人在这种环境下给到他的舒适程度。
CC: 沟通和联结
倾听孩子的情绪,感受,启发式提问。
在表达出理解孩子的感受的情况下,向孩子表达我们的感受。
RR:重塑和反应
帮助孩子重塑对情境的认知。
根据调整过的认知,跟孩子一起制定下一步行动。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想起了奇葩说关于“忘情书”的那一期。
傅首尔说,忘情水带来的是逃避和容忍,你麻木地停留在这一关,你就永远走不到下一关。你不知道什么重要,不知道什么是后悔,又怎么会懂得珍惜?忘记那些负面情绪,才是最顶级的悲伤。
马薇薇说,你忘掉你经历的情绪,就一定会忘掉你经历的事情。有些人,值得你用一辈子的悲伤去记得。你逝去的亲人,他们值得;你逝去的朋友,他们值得。没有泪水组成的海洋,人与人会活成孤岛。所谓情感,它包括快乐,可是最深处,是冰冷的泪水。
蔡康永说,那些走不出来的人,可能就是没有人带领他们学着走出悲伤。人生最重要的,不是快乐,是平静。如果有一天我们学会了用不同的态度去看待这个情绪,我们就不会叫它是负面情绪,我们会知道,所有的情绪,都是我们需要的情绪。
这三段话是我最认同的。感受情绪,接纳情绪,走出去,走下去。
引导孩子感受被爱的过程,其实就是,带着孩子和我们自己一起接纳我们的情绪,感受,更加了解自己,爱自己,爱他人。
让我们用爱的教育,带领孩子一起锻炼“大心脏”。
参考书籍《正面管教》——简.尼尔森、《感受爱》——珍妮.西格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