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

赢了孩子,你就输了!

2021-04-13  本文已影响0人  wisdom静水

每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会跟自己的父母有一场战争,孩子赢了,是喜剧;父母赢了,是悲剧!

在教养孩子的过程中,占上风是大多数父母的惯有心态,甚至为此采用了很多威逼利诱的手段,力争打赢每一场“亲子之战”,但是随着孩子年龄增长,战争的较量会不断升级,父母只能暗自神伤,因为父母赢了孩子的次数越多,孩子离父母就越来越远。

“赢了”孩子本质上是一种控制,要求孩子必须按照父母的要求去做,不允许做什么或者必须去做什么,都是父母与孩子之间无声的较量,父母的每一次“赢”都是对孩子自主权和选择权的剥夺,就是在用行动告诉孩子:不允许你有自我,你要按照我的要求来做。孩子成了父母操纵的木偶,直到有一天孩子长大觉醒,开始反抗,父母只能看着孩子离去的背影一声叹息。

“赢了”孩子,还是“赢得”孩子

大多数家长都有一个荒诞的观念:要让孩子变得更好,就必须先让孩子感觉更糟。所以当孩子出现不当行为的时候,父母本能的干预方式就是指责与批评,甚至羞辱体罚,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唤醒孩子,孩子能够因遭到谴责而改变自己的不良行为。

这样的方式可能会带来短期的改变,但那是以牺牲孩子的自尊为代价的,亲子关系也会因此遭受一次次撞击,直至两者都消耗殆尽,孩子的自我评价体系变得很低,亲子关系变得很差,孩子表现出一幅自暴自弃的状态,父母束手无策坐以待毙。

实际上,面对孩子的问题行为,首先要做的就是让他们感受到被理解,理解带来的接纳会让孩子产生一种心灵上的归属感,孩子因此而受到鼓励,他们会以更加积极主动的态度面对自己的问题,更愿意听取父母的建议,并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就说,孩子在感受到父母的倾听之后,才更愿意倾听父母的意见。父母倾听在前,孩子愿意合作在后。

所以,我们要“赢得”孩子,而不是“赢了”孩子。所谓“赢了”孩子就是大人用惩罚控制等手段战胜了孩子;而“赢得”孩子就是父母懂得维护孩子的尊严,在尊重孩子的前提下处理问题,相信孩子有能力与大人合作并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赢了”孩子的控制带来叛逆,“赢得”孩子的尊重带来合作。

“赢得”孩子四步骤

为了给孩子营造一个愿意听、愿意合作的氛围,我们可以遵循以下四个步骤进行操作:

1、表达出对孩子的理解。

要理解孩子就要做到认真倾听,通过适当的重复或者提问的方式澄清事实,以确保你对孩子的理解是正确的,但要注意不要进行随意评价或说教。

2、表达出对孩子的同情。

同情不是宽恕,同情不是你对孩子行为的赞同或者宽恕了孩子的行为,只是意味着你理解了孩子此时此刻的感受。父母接纳的是孩子的情绪,而非错误行为。如果父母之前也有类似的经历,可以告知孩子,与孩子一起分享探讨。

3、表达你对此事的感受。

当父母真诚而友善的进行了上面两个步骤,此时孩子应该很愿意听我父母讲话,此时父母可以将自己对此事的感受描述出来,注意只描述个人感受,不做任何评价,可以表达自己的情绪或者担忧,进一步深化父母对孩子的理解。

4、引导孩子专注于问题解决。

因为事情已经发生,无法再重新处理,但可以与孩子讨论一些补救的方法,或者生活中再发生类似的问题应该怎样处理,如果孩子没有想法,父母可以用问题引导,或者提出一些建议。

父母不要做自作聪明的说教,父母不可喧宾夺主替孩子解决问题,父母需要做的是问孩子怎么做,而不是告诉孩子怎么做。

父母不要替孩子做任何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如果父母替孩子做了太多的事情,就剥夺了孩子通过自身体验来发展自己能力的机会,孩子的价值感和责任感就难以建立。

理解、友善、尊重是上述四个步骤的根本,赢得孩子合作的氛围,亲子双方会以抱着一种积极主动的态度,在相互尊重的气氛中帮助孩子自主成长。

还要注意父母言语背后的感觉,不要企图用“套路”去欺骗孩子,教育是发自内心的,套路会被孩子一眼识破。因为我们说话的语气往往能够最准确地表达出我们言语背后的感觉。所以在实施以上四步的时候,一定要以一种鼓励、接纳和尊重的态度,否则,所有的方法都成了不尊重孩子的操纵。

在管教孩子的过程中,一定要确保把爱的信息传达给孩子,这样才能取得积极的效果,孩子也能从中体验到更多成长的快乐。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