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典古诗词散文

走近宋词 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2023-05-17  本文已影响0人  hl夜雨潇湘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李清照(宋)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注释:

红藕:红莲,红色的荷花。

玉簟(diàn):光滑似玉的精美竹席。

罗裳(cháng):罗裙,古人穿的下衣,也泛指衣服。

兰舟:用木兰木造的舟。

锦书:前秦苏惠曾织锦作《璇玑图诗》,寄其夫窦滔,纵横反复,皆可诵读,文词凄婉。后人称妻寄夫为锦字,或称锦书,后泛为书信的美称。

雁字:群雁飞时常排成“一”字或“人”字,诗文中因以雁字称群飞的大雁。

赏析:

关于此词的写作时间不详,有些认为作在送别赵明诚之时,《琅嬛记》引《外传》云:“易安结缡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而1981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唐宋词选》则认为写别后思念。后者认同者居多。

上片:“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荷花已经凋谢,芳香无存,那光滑似玉的竹席也逾感冰凉,透出秋的凉意。轻轻脱换下罗裙,独自登上一叶小舟。首句点明时间,短短几字,词人已充分调动起视觉、嗅觉、触觉,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红藕”给人以美好的视觉感受,“香残”与“玉簟“又令人心生凄凉,词人由室外之景写到室内之物,情景交融,意象清丽。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评此句:“吞梅嚼雪、不食人间烟火气象”。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精秀特绝”。

紧接着,词人以一系列的动作描写,体现了心境微妙的变化,“轻解”、“独上” 二词体现了词人不想惊动侍女,只想一人独自排遣心中的离愁的心理,为后文抒发离情做好铺垫,转启下文。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抬头远望,天空中白云飘荡,谁会寄来锦书?只见雁行排成人字形,正是南归时候,月光洒满西楼。此处承接上文“独上兰舟”,写船上远眺,由白云想到锦书,见大雁南归,直至“月满西楼”。“西楼”这一词,在古诗词中常见,寓指一种忧伤的意象,或是曾经相聚之地,或是孤寂的住所。如李煜的《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晏几道《鹧鸪天》:“谁堪共展鸳鸯锦,同过西楼此夜寒。”

锦书、雁字、西楼,这些意象相互叠加,满蕴着词人深深的思念。时间上,从白天到晚上,空间上,从天上到人间,思念无处不在。那洒满西楼的似乎不是月光,而是心中满满的思念与离愁。

下片:“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花自顾飘零,水自顾漂流,一样的相思,愁处两地。“花自飘零”句暗合上片“红藕香残”、“独上兰舟”,同时采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自然引出心中的感触,与后述所表达的离愁融为一体,似乎水面漂流的不是落花,而是那心中绵绵不尽的思念。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两句对仗工整,时空也因此更为广阔,词人由自身相思,推至对方,将分处两地相互思念的两人放在另一个看不见的时空,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同时也体现了词人与心中所念之人彼此信任,感情至深。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相思、离愁无法消除,刚从眉头消失,却走进了心里。此处直抒胸臆,愁分两处,离愁较前也更加深了一层。王士禛在《花草蒙拾》一书中指出,这三句化用范仲淹《御街行》:“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两句对仗工整,极富音韵美,在下、上之间,那看不见、触不及的相思离愁已成可触可见之物,生动而形象,同时与前文“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相呼应,此“两处闲愁”合二为一,重上心头。结三句为千古流传之名句。

此词结构严谨,前后呼应,上片写景,为下片抒情做好铺垫,含蓄蕴藉,感情真挚、意境唯美。表达了词人对其丈夫深深的思念之情。

李廷机的《草堂诗余评林》评此词:“语意超逸,令人醒目”。

图片源于网络

参考网站:古诗文网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