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思散文简友广场

学会知足

2021-01-17  本文已影响0人  717d30403f67

不管物质条件如何充裕,如果无限度地追求欲望,就会感觉不足,心中就会充斥着不满,就无法感受到幸福。

相反,即便是在物质匮乏、一贫如洗的状态下,如果具备知足之心,就仍能感受到幸福。

就是说,幸福与否,是由人的心灵状态决定的。“满足了这些条件就能幸福”,世上没有这种普遍性的标准。

在临死时,能够感觉到“我的人生是多么地幸福啊”,塑造这种能够感觉到幸福的心灵,才是重要的。如果没有这种能感受到幸福的“美好心灵”,就绝不会有幸福。

那么,要塑造这种美好的心灵,具体应该怎么做呢?

据说人有108种烦恼,释迦牟尼说,这些烦恼是陷人类于痛苦的元凶。这些烦恼中,最厉害的有三种,就是“欲望”“愚痴”“恼怒”,被称为“三毒”。

我们人类是在这“三毒”的控制下度日的生物。想比别人过更好的生活,想轻松赚钱,想尽快出人头地

这种物欲和名誉欲,隐藏在每个人的心中。如果这些欲望无法实现,就会转为恼怒:“为什么事不如意?”恼怒之余,就会对那些成功人士心生嫉妒。

一般人随时随地都会被这样的烦恼所支配。但是,人要听任“三毒”摆布,就绝不会感受到幸福。

释迦摩尼用这样的一个故事来形容人的贪欲,描绘人沉溺于欲望的情景。据说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得知这个故事后大为惊叹而且非常佩服。

他说:“再没有任何故事能将人类的贪欲表达得如此淋漓尽致。”这个故事是这样的:

深秋时节某一天,在落叶和寒风中,有位旅人行色匆匆,赶路回家。走到某处突然低头一看,脚下一片白乎乎的东西,仔细一瞧,竟是人骨。

此处怎么会有如此大量的人骨呢?他不禁毛骨悚然,又不得其解。只顾往前奔走,抬头看时,迎面走来一只体格巨大的老虎,咆哮着向他逼近。旅人直惊得魂飞魄散:“啊!那么多人骨原来是老虎吃剩的残物。”

他急忙掉头逃命,然而慌不择路,一阵猛跑竟然跑上了悬崖峭壁,前无去路,后有猛虎,陷入进退维谷之地。

看看四周,在悬崖上有一棵松树,他赶忙爬了上去,但老虎是猫科动物,它张开骇人的巨爪,也开始爬树。

“今天我命休矣!”正当他万念俱灰时,忽然看见往下垂着的一根藤条,别无选择,他顺着藤条往下滑去,那藤条却不着底,旅人被悬在半空之中。

下面是狂风巨浪、怒涛翻滚的大海。上面的老虎虽然无法顺着藤条爬下来,却仍伸着舌头、流着口水盯着他,正所谓“虎视眈眈”。

正想喘一口气,考虑接下来怎么办时,忽听到上方有窸窣之声,定睛一看,黑白两只老鼠正在交替啃咬那藤条的根部。

藤条一旦被鼠牙咬断,旅人就会落入海中。命悬一线之际,旅人拼命摇晃藤条,想将老鼠赶跑。摇摆之下,有湿漉漉、暖烘烘的液体落到他脸上,用嘴一舔,是甜美的蜂蜜。

原来藤条根部有一蜂巢,一经摇动,蜂蜜就掉落下来。

舔着甘露般的蜂蜜,旅人居然陶醉了起来,以致忘记了藤条还在被老鼠不停地啃食,忘情地享用起了美味的蜂蜜。

但是,就在下方的海面上,狂风巨浪中出现红、黑、青三条巨龙,正等着他掉下去后一饱口福。旅人不敢往下看,只敢向上看着蜂巢,不停地摇晃藤条,舔食落下的蜂蜜。

释迦牟尼说:“这就是我们人的本性。”大家听了可能会觉得好笑,但这正是我们自己现在的样子。

释迦牟尼讲的故事可以做如下解释。

故事中的这个旅人,在寒冷的秋风中,单身一人走在回家的路上。我们的人生其实也是如此,不管曾经有过多少朋友,但人生归根到底还是一个人的旅程。出生时是一个人,死去时也是一个人。

在这里,老虎暗喻的是无常,意味着死亡。人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受到死亡的威胁,死这只老虎的阴影时刻追逐我们。

所以,人会尝试各种保健方法,拜托医生看病,或是皈依宗教,用尽各种方法逃避死亡。

好不容易爬上的松树,指的是迄今为止积累的地位和财产。但即便是有了这些,死亡也会毫不留情地到来,在这一点上,地位和财产没有任何用处。

但人却拼命抓住松树上垂下的藤条,吊在半空。这就是人的真实姿态。

啃食藤条根部的白黑两鼠表示白昼和黑夜。也就是日夜交替,时间流逝,生命终将结束。

下面的三条龙中,红龙比喻“恼怒”,黑龙比喻“欲望”,青龙比喻“愚痴”。恼怒、贪欲、愚痴这“三毒”糟蹋着我们的人生,但这“三毒”却是由我们的心制造出来的。

从出生到死亡,人需要单独走完全程。这个过程中,不仅时刻受到死亡的威胁,也时常受到源自我们内心“三毒”的威胁。

所以,释迦牟尼倡导持戒(持有道德规范,并努力实践),告诉我们必须抑制利己心,抑制烦恼。

当然,利己心和烦恼,是人生存所必需的能量,不能一概否定。但是与此同时,它们有剧毒,让人陷于痛苦,甚至断送人的一生。这样的利己心和烦恼,是把我们引向不幸、毁灭我们人生的元凶。

但另一方面,人类原本也具备美好的根性,它与烦恼处于对立的位置。比如乐于助人,为他人尽力就能感觉到喜悦等。

这种美好的心灵,每个人都具备。但当烦恼过多时,这样的美好心灵就不容易呈现出来。

所以,我们要尽可能摆脱欲望。要完全消除“三毒”是不可能的,但可以努力控制它们,抑制他们。这样的话,美好的心灵就自然会呈现出来。

为此,释迦牟尼告诉我们要有“知足之心”,就是培养一颗能够感受到幸福的心灵,这才是重要的。释迦牟尼教导我们,不要贪得无厌,不要怒火中烧,不要牢骚满腹,重要的是努力培育一颗仁厚充裕的心灵。

每天带着知足之心、感谢之心去生活,我们的人生就能变得丰富多彩,幸福美好。

(稻盛和夫)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