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就是对生命最大的敬畏
“好死不如赖活着”,一直以来我对这话的理解并不深刻,直到看了余华的《活着》,我终于明白了这句话的真正含义。
阅读《活着》是在一个阴雨的午后,天灰蒙蒙的,空气里夹杂着潮湿的味道,整个人显得沉闷阴郁,随着阅读的深入这种感觉愈加明显。
《活着》讲述的是嗜赌成性的地主少爷徐福贵在亲手赌光了家产,亲眼目睹了身边亲人历经磨难相继去世的惨痛事实后,终于痛改前非,老实度日,最终只与仅存的一头老黄牛相伴,苟活于世的故事。
小说中出现最多的是死亡,这样的情节设计,既给了人物巨大的心灵打击,也给读者出乎意料的震撼。作者把重复发生的死亡事件镶嵌在日常琐碎的生活里,放大了“苦难”的广度和深度,使渺小而软弱的人物面对巨大的“苦难”形成的力量悬殊,从而产生一种强烈的命运感;同时,也放大了人物身上所具有的闪光的精神力量,从而使整部作品充满了艺术张力。 小说中的死亡,除了福贵的父亲、母亲、妻子家珍的死存在合理的因素,其他人物的死亡无不处于偶然:儿子友庆死于抽血过多,女儿凤霞死于生孩子,女婿二喜死于建筑事故,外孙苦根吃豆子撑死,最后福贵所有的亲人都一个个死去,只剩下他一个孤零零的老头和一头同样年迈的老黄牛相伴,并且是那样乐观豁达地活着,完全出乎人的意料。
小说通过这些出乎意料的死亡重复,更加彰显了活着的意义和难能可贵。 “人活于世,到底,为什么?”这样一个快被世人问烂的话题,到如今,好像并没有一个确切的答案。 有人说:为活得有价值!那何为价值?没有价值的人生是否又被定义成失败呢?那样的活着是否又叫毫无意义呢? 也有的人说:活着,就是为争口气!为哪口气呢?为比别人荣耀的那口气?为成为众人瞩目的成功人士的那口气?如此,那口气,争得其实也毫无意义,因为那是为活成别人眼里的自己,不是为自己而活! 而余华的《活着》,却恰恰给了我们一个最简单又最本真的答案: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所以才有小说中,即使福贵在经历了一个又一个亲人离世的悲剧后,仍能强忍悲痛,坚强地活着!因为,在他心里,活着比什么都重要,毕竟他是从死人堆里爬过来的,他深知仍能“活着”本身就是最大的幸运;同时他也强烈感受到亲人的离世无法抗拒,唯有活着,才能将悲痛化为力量,继续前行!
或许我们可以认为福贵在面对亲人相继离世时表现出的淡然,似乎显得有点无情无义,因为,好像常人的我们在面对这样的苦难之时,都会悲痛欲绝,有甚者更会自寻短见,追随亲人而去,好像这样才叫感情深厚。 其实不然,那样的我们还不如福贵。因为“重情重义”的我们往往忘记了生命最初的意义:生命本无价,应当加倍珍惜!如此,我们又怎能轻言放弃?人活于世,聚散离合,本就无常。在每个离别的路口,我们只能目送着一个又一个背影的远去,转过身,活着的仍需继续活着,而且要坚强的活着,才能对得住亲人的离别,真正懂得生命的可贵! 如此浅显易懂的道理,心平气和之时的我们都能欣然接受,并且能够真正做到远离伤害,珍爱生命。
然而,现实生活中,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总是时不时扰乱我们的心智。于是,我们开始变得心烦意乱,任何的道理瞬间像被关在了门外,怎么都听不入耳。这时的我们总是阴雨密布,看不见阳光,心底总被一团又一团驱之不散的迷雾重重包围,像被打入谷底深渊一般,怎么都爬不起来。更可怕的是,此时的我们似乎瞬间有了扩大悲痛的本领,总能将原本不大的困难无限扩大,给自己寻找到丧失生活勇气的理由,将自己带入不能自拔的境地。
这样的事实,在我们周围听得最多的是年轻人为感情所困,走上绝路的案例。他们大多在得救后失声痛哭,悔不当初,羞愧于差点辜负了父母的养育之恩,但他们却往往忘记了“生命”这个个体本身的实际意义! 其实,人降临之初,本就只是以生命这个个体而存在,所谓的爱恨情仇、名誉荣辱,不过是我们个人强加于生命之上的。所以,才会有我们遭遇失败后,灰心丧气;才会在我们遇到感情不顺时,走向极端;也才会当我们失去金钱名誉时,一蹶不振……
这时的我们恰恰应该抛开生命之外的所有附加值,回归生命之初,即为生命本身而活,为自己而活着,不在乎生命以外的任何事与物。唯有如此的活着,才会显得更加简单而淳朴,也才不会被生活的琐事以及他人的情感所左右,才能在面对一切困难险阻时真正勇敢坚强的活着!而这,才是活着最初的意义,也是余华用一个历经人生疾苦的小人物想要教会我们的道理!
“人生在世,活着,确实很累;唯死,简单;而真正坚强的人从不做简单的事,只选择很累的生活”这是我所定义的“活着”。而看了余华的《活着》,让我更加明白人生之路悠悠漫长,崎岖坎坷不计其数,唯有好好活着,才是对生命最大的敬畏;否则都是对生命的亵渎! 所以,活着,好好的活着吧,为活着本身而活,其他的都无关痛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