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老校长们一一读《大学之魂,民国老校长》
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大学之立,在于有魂,而大学之魂又在于大师中的大师——校长也:一名校长在一所学校中所起到的作用,自然是毋庸赘言的。
民国,一个新旧交替、中西冲撞的非常时期,一个积贫积弱多灾多难的多事之秋,一个靠弱政府经营难以兜转全局的奇特时代,各种思潮缤纷涌动,各色人等纷纭登场。有太多有见识有担当、有理想有抱负的启蒙主义者渴望开启民智,疗救国人,渴望一拯内忧外患,一改颓败国势,他们不约而同地将目光深深地投向了教育。
那些老校长们一一读《大学之魂,民国老校长》蔡元培、蒋梦麟、胡适之于北大,梅贻琦之于清华,张伯苓之于南大,竺可桢之于浙大,任鸿隽之于川大,罗家伦之于清华与中央大学,胡先骕之于中正大学……一本由智效民所著的《大学之魂——民国老校长》,为我们讲述了民国时期最令人激赏也最令人唏嘘的校长故事,不仅勾勒了校长们在教育史上的卓越贡献,更展示了他们一腔热血为国为民的精神气节,以及令人倾慕与仰望的人格魅力。他们仿佛一道道彩虹,绚烂了朗朗晴空;又仿佛一座座城池,每一座都让人惊慕于它的华贵与幽深。他们一手擎着自由与民主的火炬,一手托着科学与进步的大书,一步一步引领着莘莘学子们迈向光辉的未来。正是他们,在中华民族最危急的时候,顽强地坚守着知识分子坦荡耿介的操守,为五千年文明保存火种,为爱国救亡而教学,弦歌不绝,孜孜浇灌着学术的幼苗。多难兴邦,多难也育才,培育出一代代品学兼优、人格健全,有担当有作为的栋梁之才。
不难发现,民国时期的校长们无一例外地倡导“通才教育”,把大学作为研究学问之所、培养独立思想与健全人格之所,并不欣赏在其中搞职业教育、专才教育。蔡元培就明确说“大学不是贩卖毕业的机关,也不是灌输固定知识的机关,而是研究学理的机关”,蒋梦麟说“普通教育的宗旨,并不仅仅是让学生变得‘有用’,而是要让他们一是养成健全的人格,二是发展共和的精神”。竺可桢说:“大学教育的目标,绝不仅是造就多少专家如工程师医师之类,而尤在乎养成公忠坚毅,能担当大任,主持风会,转移国运的领导人才。”张伯苓在南开校训中提出“允公允能”,就是要培养学生“爱国爱群之公德,与夫服务社会之能力。”罗家伦则提出大学应该承担起为国家民族培养人才、为人类增加知识总量以及把握时代的精神需要等任务。民国校长的志笃至此,反观当下从社会到教育界到家庭,一早就把目光对准未来的职业出路,片面追求分数,过度强调竞争,过度强调实用主义,把学生训练成“有知识无文化”、“有专业没思想”的“一代新人”,“通才教育”早被抛之脑后,令人不禁生出今不如昔历史倒退之感慨。
当年的中国,国民体弱多病,被洋人耻辱地骂作“东亚病夫”,难怪留洋回国的校长们会把健全体魄作为建校的头等大事,但他们对体育精神的认知远超于此。校长们认为,体育比赛不仅仅是一种对抗,更是一种合作,不仅适用于比赛,也适用于其他领域。梅贻琦说:“须知体育之目标,不单是造就几个跑多快,跳多高,臂腿多粗的选手,除此之外,也许可以说在此之上,还有发展全人格的一个目标。”张伯苓说:“最要者学校体育不仅在技术之专长,尤重在体德之兼进,庶不致发生流弊。”值得一提的是,张伯苓曾经促成第一届远东运动会召开,并担任了第二届远东运动会总裁判。可以说,张先生对中国现代体育运动具有不可磨灭的影响。此外,大学校园里的各类社团的活跃也令人大开眼界。为什么要成立学生社团?校长们认为一可培养学生的兴趣,二可抵制功利主义的影响,改变读死书、死读书的学风,三则有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培养合作向上不断进取的团队精神。以南开为例,校长张伯苓自编自演了南开公演的第一个话剧《用非所学》,以身体力行来支持学生社团活动。另外,张伯苓的弟弟张彭春在戏剧理论和创作上贡献很大,也是南开出身的大师级人物。
那些老校长们一一读《大学之魂,民国老校长》尽管“五四运动”肇始于北京大学, 校长们并不希望学校成为运动的活跃地,认为社会问题应该由成年人处理,学生就应该安心求学,“罢课与人无损,于自己却有大损失”,容易让学生养成依赖群众的心理,同时养成逃学和盲目从众等习惯。但在烽火连天的战乱年代,偌大的华北已经容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无论言者如何谆谆,听者却是何等藐藐,大大小小的学潮此起彼伏,不曾停歇。校长可以搞掂学问上的事,但当学生的触角早远远地伸出了校园,他们也就只好无可奈何地一声叹息。
其实校长们自己即为文章报国的中坚分子,“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将社会发展与人生命运紧紧相连。罗家伦是五四运动中最重要的学生领袖之一,据说当天散发的唯一传单——《北京学界全体宣言》就是他写的。而胡适这员新文化运动的猛将,一生中总是不断发出争民权争自由的战斗檄文:《我们要我们的自由》、《我们对于政治的主张》、《人权与约法》、《知难,行亦不易》……他在《我们走那条路》中提出中国的真正问题是贫穷、疾病、愚昧、贪污、扰乱,解决这些问题不能靠制造专制的暴力革命,而应该采用科学的知识和方法,一步一步地进行改革。由于其思想不为当局所容,胡适离开中国公学转而至北大,终其一生,胡适都在为争自由争独立中保持独特的个性。
那些老校长们一一读《大学之魂,民国老校长》校长们带着“科学救国”的梦想,努力向西方学习,致力于校园改革,努力改变大学陈旧落后的面貌。修整校园,聘用名教授,扩大学生数量,修建大型图书馆,树立良好的学风,争取学术独立,呼唤民主自由,诚如罗家伦所说:“要大学好,必先要师资好。为青年择师,必须破除一切情面,一切顾虑,以至公至正之心,凭着学术的标准去执行。”带着这样崇高的理想与牺牲精神,他们把为国人建世界一流大学作为终生追求,同时也是人生的最高理想。可悲可叹的是,由于种种原因,他们大多壮志未酬,如流星一般在大学的天空一闪而过,留下了毕生的遗憾,但他们的绝世风华,永远辉映着人类进步的天空。
那些老校长们一一读《大学之魂,民国老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