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读书的人越来越少
我们的资源越来越多了,但是我们利用的资源却越来越少了。时代的悲哀正在上演,进步的人越来越少。
近代的时候讲究开民智,鼓励大众读书认字,办夜校,开讲座,建读书亭,全国各地洋溢着对新时代的渴望与热情。
人们能看的书少的可怜,于是很多就反过来倒过去的看、读、传阅。可能是以前文盲占多数,所以你学我也学。
现在不知道怎么了,书多了,读书的人却少了,连好多大学生也没心思读书了。
我认为原因是多方面的,学校,父母,大环境,同学,老师,自己都有关系。
其一,学校的氛围变了,不再是学术的象牙塔,内部充斥着社会规则。
其二,鼓励孩子读课外书的父母少,因为父母在社会中的经验告诉他们,高分才是硬道理,专业能力强才是现实。
其三,社会前进的太快,忙里偷不出闲,人也不愿意偷这种闲,吃饭,看电影哪一个都比读书带来的刺激要来的快。
其四,同学们之间,不吃葡萄嫌葡萄酸的特别多,大家都那样,你不那样不合群。
其五,许多老师以科研发文为主业,教书育人为副业,师傅的门没处去找。虽然大学讲究自学能力,但是如果能把学生领进门会事半功倍。可惜这种师傅太少了,有的老师自己都找不到门,就来教课,反正这一般不会影响评职称。
其六,最重要的一点,我们自己上大学的动机变了,人们选大学时考虑的首要因素往往是就业,这是一种很明显的趋势。你为什么上学?为了找份好工作。人们在讨论谁家孩子学习好的时候,结论就是找个多好的工作,挣多少钱。钱确实能够直观的反映上大学的某种意义,但绝不应仅限于此。大学应该去塑造正确的三观,学习那些大学之外学不到的东西,学会阅读,学会思考,学会将自己的思想组成体系,比大众看待问题多一些角度,等等。
如果上大学的意义仅仅在于为了份好工作,真的没有必要读大学,社会就可以交给你,怎样赚钱。很多人说,上大学读书有什么用啊,照样挣不多少钱。我想说,大学创立之处,根本就没有以提高薪资为目的。所以,我认为人们需要重新塑造对大学的认识,特别是我们这些身在其中的人,也就是未来社会风气的塑造者们,应该去重新思考大学的意义,不然的话,这只会是时代的悲哀。
我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如果曾经一个高中生能干的工作,现在需要本科生才能应聘到,这四年,对社会对个人是好事还是坏事?同样的道理,如果以现在这种趋势,曾经高中生能胜任的工作以后很可能把门槛提高到研究生,那这七年,又是个好事还是坏事呢?难道我们以后还要在博士后之后设立新的学位吗?如果志向不在于学术,而在于实业,真的没有必要学历很高,大家不断地竞争,只会让社会门槛越来越高,最后反而浪费大量的资源。
我是李北荅,一个积极乐观的有志青年,期待和你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