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了65天抄完《中庸》

2022-09-14  本文已影响0人  闲吧

      从7月11日到今天,刚好抄完《中庸》。

      自从去年12月18日开始,每日摘抄国学经典从《大学》开始,抄了《论语》,《道德经》前面只是抄,没有真正的理解,后来买了华杉“讲透四书”开始抄《中庸》就明白了很多,虽然没有记住,但心定了。

    《大学》里讲到: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先读《大学》,已定其规模,而后读《中庸》,看看古人做事的精微之处。

    其实未读《中庸》之前,对它是有误解的,总是把“中”误解成中不溜秋,把“庸”误解成平庸。

      有时候自嘲自己是“中庸之辈”也是取自己是平庸之辈不显山不露水之意。

    事实上,华杉老师在书中跟我们解读了程颐老师的解释:所谓“中庸”,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所以,中庸之道,就是追求极致完美,一点都不出差错,无过不及,恰到好处。

    就像人家说那个美人“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增之一分则太肥,减之一分则太瘦”刚刚好。

  中庸,就像数学上的一个极限值,你可以无限趋近,但是永远不可能到达。

    《中庸》通篇下来让我印象最深的,对我有触动的有以下几句:

    第1句,“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天命就是上天的命令,性就是天性,就是天理。以前认为率性而为,就是任性而为,而这里朱熹解释,不是任性是合乎天理天性,率性而为,就是一切依天理而为,合乎人之理、夫妻之理、父子之理、兄弟之理、君臣之理、朋友之理、社会之理、自然之理、天地之理,这就是道了

率性而为,是无拘无束的,但这是“从心所欲不逾矩”的无拘无束,是守规矩,却不觉得规矩让自己不舒服的无拘无束。率性而为,其实就是循规蹈矩。

第2句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以前有一种叫“致中和”的酒,不知道是啥意思,这里才知道

“致”是推到极处。

“中”是当事情还没有发生,情绪还没有发动,不喜不怒,不哀不乐,无所偏倚。

“和”是指事情发生了,情绪发动出来,当喜则喜,当怒则怒,当哀则哀,当乐则乐,一一都合着当然的节奏,无所乖戾。

    “致中和”是中庸之本。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管不了别人,但管得了自己,自己都管不了,何德何能管别人?

第3句,子曰:“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罟擭陷阱之中,而莫之辟也。人皆知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人人都说“我知道”,当你把他往那坑里带,他也不避。

    人人都说“我知道”,但要他择守中庸之道,却一个月也坚持不了。

    “知祸而不知避,能样的而不能守,为什么呢?

    都不是真知,没有意志力!

第四句,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诗》云,‘伐柯伐柯,其则不远’。执柯以伐柯,睨而视之,犹以为远。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

    保持简单,多关注最简单、最本质的日用常行。道不远人,不要老是去找那高远虚荣的感觉,“舍其易者而不行,究其难者以为学。”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是指用他知道的、身上有的道理来帮助他,让他在自己身上找到答案,他明白了,改正了,就可以停止了,不要再分外的去要求他,求高远之道。这在教育孩子方面呢,我们特别要引以为戒。

第5句。《诗》曰,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夫微之显,诚之不可揜如此夫

    天下最幽微不可见闻的就是鬼神,而鬼神其实是不可掩盖的,所谓“头上三尺有神明”,不管你做什么神总是清清楚楚的,不可掩盖,你以实心,体实理,下实功,鬼神就给你实效。

    你心不正,意不诚,骗过所有人,也骗不过鬼神。

第6句,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

    仁就是人,就在人身上,自己怎么做人,就怎么对待他人。

    先亲爱自己的亲人,由近及远。大贤小贤有自然等级,这就是礼。

  仁,不是一视同仁,而一定是区别对待,有自然等级。

    远、近、亲、疏要分清,以前感觉偏爱自己家人就是偏心,要大公无私。而这就好比愚孝,不合伦理,可有时却被媒体大肆宣扬。

    所谓要善“辨”,也是要点水准的,为一条狗而去伤害人,先救他人,再救自己孩子,都是不合伦理的。你要宣传,且先想一下,轮到你自己会不会那样去做?

第七句,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做一个努力求诚的诚之者,学知利行,困之勉行,择善而固执,不离诚之中道。

    诚者就是不怕吃亏,最怕让人便宜的人。

第八句,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博学就是多读书(少举事,少应酬),日日不断之功,(有计划,有要求)脑子里数据足够多,能够触类旁通,旁搜远览。

    审问之,就是不懂就问,古今中外,无不考求,广博见识,且要做到诚。

    慎思之,就是切己体察,事上琢磨,但不装牛角尖。

    明辨之,义理精微,公私之间,加以辨别而不是辩论。

    笃行之,知行合一,只有笃实的去做,才有体会,才是真知。

    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是学习之道,是“学习学”的五纲目。

    博学,审问,慎思,明辨是“择善”,笃行就是固执之,坚持去做。

第九句,

唯天下至城,为能尽其性。

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

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

能尽物之性,则可以占天地之化育。

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至诚之人,能尽己之性,也能尽他人之性,到尽万物之性。充分发挥人和物的作用,各随其性,让他们得到最充分发挥,得到最好的发挥,不憋屈,不扭曲。从率性到尽性,从遵循天道到尽情发挥,天人合一,厚德载物,就是圣人了。

让天下万物都尽兴,都处于最佳的状态,得到最好的发挥,如此就可赞天地之化,育与天地并列,就是超级圣人,所以知性就是知天,无所不知。

所以从《大学》的诚意正心,到《中庸》的至诚无息,就学一个“诚”字,掌握“城”的基本原理和底层逻辑。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