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女性的彩礼
这几年大家都在吐槽民间彩礼漫天要价,导致多少男人结不起婚,从而产生更多的光棍汉。可是据我观察,身边裸婚的女孩,并没有因为给婆家省钱而过上好日子,相反当初结婚时没要一分钱,婆家人反而认为这姑娘是不是缺心眼而轻视她。
说一个身边发生的事,晓阳在外打工的时候谈了一个外地姑娘小林,小林性格温柔懂事,晓阳说什么她都温顺地应和。,经过一年多的互相了解,晓阳觉得时机成熟了,就向小林提出结婚的打算,小林答应了。而且这个时候小林也怀孕了,小阳又进一步提出,两个人既然结婚就是一起过日子了,彩礼能不能省下来给两人过日子用。小林思考了片刻,觉得晓阳的话也没什么问题,反正是把钱省下来自己用,父母也不是见钱眼开的人。就同意了晓阳的无理要求。
就这样,在没有婚礼没有酒席没有置办一件新衣服的条件下,小林冷冷清清地嫁给了晓阳。
其实,晓阳玩了个心眼,经过和小林一年的同居生活,他知道他说什么小林都不会反对。小林总是顺从于他。他的家庭条件在当地属于中上,他父亲早就备好了两个成年儿子成家的费用。如果小林强烈要求给彩礼,他最多讲讲价,少给一些。婚礼酒席一样不少。毕竟他也到了结婚的年龄,晓阳并没有想到,他一步一步提出的要求,再加上他苦情的表演,小林会这么痛快地答应他不给彩礼不办酒席不花一分钱的要求。他更多地觉得,是自己自身的魅力吸引着小林,让小林愿意死心塌地地听任他的摆布,想到这些,他的唇角浮起自信的笑。
此事在村里被晓阳父亲对人津津乐道,那口气全是嘲笑村里那些花十几万娶个儿媳妇的家庭里儿子不够聪明,娶个媳妇还花钱。
小林进门后,公婆和她客客气气地相处了几个月,渐渐地便因为一些琐事嫌弃这个儿媳妇。儿媳怀孕了嘴馋,想吃水果,公婆说她不会过日子。她在娘家没有做过家务,做起事来笨手笨脚,公婆却说她父母没教好她。丈夫晓阳装聋作哑,并没有想着阻止父母对小林的嫌弃,也没有贴心地给予小林关怀。生活里的一点一滴,都在提醒小林,这家人对她是多么嫌弃。
小林生下了孩子,在月子期间,娘家母亲心疼地做火车乘汽车来看望女儿和外孙,她带着全家凑来的钱,给女儿买鱼买肉补充营养。开始彼此又是一番客气,过不了多久,因为家里多了一个外人,总觉得喜怒哀乐的情绪无法发泄,婆家人露出嫌弃的面目,说一些风凉话给亲家听。小林母亲装做不懂,一直等到外孙满月过了头也不回走了。
晓阳的事情告一段落,晓阳的弟弟晓东的婚事,也被父亲郑重其事地下达了任务。想结婚必须和他哥哥一样,不花一分钱带个儿媳妇回来。媒人不知内情,见小东一表人才,邻村有姑娘到了婚嫁年龄,媒人兴冲冲地来给晓东做媒。晓东热情地邀媒人进屋,端茶递水,很是殷勤。他想只要对方女孩足够优秀,父亲不会为了省钱错过他的婚事。父亲和媒人客气地寒暄几句,说到正题上,晓东父亲说,实不相瞒,我家两个儿子要人才有人才,以我的家底,谁家姑娘进了我这门,那是祖宗烧了高香,好日子等着好姑娘。这姑娘要进我家门,得有三个条件。哪三个条件?媒人瞪大了眼睛,两个年轻人还没见面,条件先摆出来,这到是稀奇,还是先闻其祥,有什么奇闻,好出去说道说道。
第一,相亲的姑娘必须漂亮。家世清白。
第二,必须性格温顺,通情达理,将来要孝敬公婆。
第三,我家两个儿子相貌端正,仪表堂堂。出门谁见了不夸几句。配谁家姑娘都绰绰有余,这结婚的彩礼嘛,我家主张不给。以我这儿子的条件,不要彩礼的姑娘都排队等着嫁呢。这不挑来挑去挑花了眼。才等到你来门上给我们送个好姑娘来。
媒婆听完,笑笑告别。一出门就“啊呸”一声啐一口唾沫,气乎乎地走了。还没见过这种人,她也听说过这家大儿子娶了个媳妇不花钱的事,但是没想到这家人得了便宜还想着便宜事,哪个缺心眼的姑娘便宜了这家拎不清的人。
附近十里八乡都知道晓东家娶媳妇不出彩礼,第一个媒婆上门后,再也不见其他媒婆上门提亲。晓东在外面打工,一直没有像哥哥一样也碰到不要彩礼的姑娘,婚事一晃几年,晓东也三十了,他的父亲还在等着谁家不要彩礼的姑娘上门。晓东的婚事就这样一年一年地被父亲耽误了。晓东为了此事和父亲争吵,父亲却说,你自己没出息,你哥能做到的事你都做不到,你哪一点比你哥差,你又哪一点比你哥强。晓东被自己父亲噎得哑口无言。
我们都知道印度婚俗是男女结婚,女方要嫁人必须要出大量的嫁妆,却不见男方拿多少彩礼娶妻的传言。其实印度在古代嫁女儿父母也是要收男方彩礼的。只是男女双方结婚以后难免发生家庭矛盾。印度政府为了杜绝婚姻里男女再出现矛盾,提议女方应该放弃结婚彩礼的习俗,这样可以使男方以及男方家人因为感动而宽恕女方的缺点,印度一直是男尊女卑的社会,这样的提议真正实施后,家庭矛盾并没有因为女方放弃彩礼而减少,相反男方因为省下了经济付出,娶妻成本过低,而对女人始乱终弃,社会矛盾比从前增加了。印度政府为了稳定民间家庭婚姻不稳定的矛盾,提出如果女方父母在嫁女儿的时候能为女儿提供一笔可观的嫁妆,便会得到婆家人的尊重。这样的女人也不会被男人随意抛弃。这个举措推出后,受到了男性很大的赞同。女方嫁女儿有了成本,男方娶妻以岳母家给的嫁妆多少来决定对妻子的态度。女方出不起嫁妆的家庭,家里有女貌美如花,却不敢出言嫁女。只好寻求自身条件差的男人将女儿嫁出去,只要对方不嫌弃嫁妆寒酸就行,甚至有条件更差的男人,愿意拿出一笔钱来娶妻。好的男人只会找嫁妆贵重的女孩联姻。印度本来就存在种姓制度,和中国主张门当户对的联姻方式一样,种姓之间家庭联姻条件的条条框框更加苛刻。
所以说女性结婚,还是按照正常的习俗去走,男方该拿彩礼的就要求拿彩礼。这是对女人对婚姻自身的承诺重视。
婚嫁彩礼的出现是祖宗经过考量与多年原始社会混乱的群居生活而推出的婚俗。在古代,女性必须顺从于男性,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因为女人一旦出嫁,就与原来的家庭脱离了依附关系。女性出嫁后,不但要照顾男方父母,还要参与大量的劳动。对女方父母来说,家庭少了一个成员,导致家庭利益减弱,所以嫁女儿要收男方的彩礼予以对女方家庭的补偿。
这些习俗看来看去,都看不到对女性个人婚姻里的人格的尊重与保护。其实现代婚姻没有强制取消彩礼制度,也是旨在保护女性。本身从力量来说,女性体能明显弱于男性,却要和男性一样参与劳动与工作中。女性在婚后要为男方传宗接代,身体和精神方面要付出很大的精力,生产和照顾孩子的义务往往由生产者母亲来承担,而且妊娠和生产期间女性要承担很大的生命危险,所以彩礼对女性有补偿的意义和心理安慰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