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 《传统的发明》

2020-12-04  本文已影响0人  胡爸爸的通识课

这是一本经典学术书的新版,主题是讨论18世纪末至20世纪中叶的欧洲及其殖民地发明传统的情况。这不是一本专著,而是一部论文集,主体是五篇论文,还有霍布斯鲍姆写的导论和总结。

熟悉世界历史的同学一定对霍布斯鲍姆不会陌生,他是历史学界的大咖,著有多部学术畅销书。这部书虽然是论文集,但主题十分鲜明,实际上是对霍布斯鲍姆历史人类学观点的阐述。霍氏不完全同意马克思关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理论,他认为上层建筑并非简单地受经济基础的制约,而是具有实践性的活动,甚至支配经济基础。

“发明传统”就是典型的上层建筑支配了社会基础的历史现象。霍布斯鲍姆撰写的末章《大规模生产传统:1870-1914年的欧洲》中,他指出1870-1914年是欧洲近代“大规模生产传统”的高潮,而生产的目的则是为了巩固刚刚确立的“新国家”,正如19世纪的意大利独立运动政治家阿塞里奥所说:“我们已创造了意大利,现在我们必须创造意大利人”。

这本书虽然是学术论文集,但既然能不断再版,说明它并不难读。实际上,大部分内容还十分有趣。尤其是关于苏格兰短裙和英国王室仪式的论述,娓娓道来,兴味盎然。

今天,格子短裙已经成为了苏格兰的民族象征,被视为一种历史悠久、高贵典雅的传统。但英国历史学家休-特雷弗通过严谨的考证,论证出格子短裙及其所代表的一系列高地传统(苏格兰相对于英国其他地区地势较高),仅仅是在18世纪末至19世纪才被发明出来的,其历史背景是苏格兰与英格兰合并后,出现了民族身份的焦虑感,而苏格兰本身并没有悠久的文明传统,于是一系列“传统”被发明了出来。

苏格兰并没有独特的民族服装,贵族装束主要受英格兰影响,直至18世纪仍是以棉布衬衫、束腰上衣、紧身呢子裤为主。而底层人民有一种特别的衣着,是束腰披风,说白了就是一大块布料略作剪裁。很多苏格兰人以放牧为生,这种披风很适合野外活动,放牧时他们会在腰部系根绳,既遮住了下身,在翻山越岭、跨越沟涧时也更方便。在野外睡觉,披风解下来可以当毯子盖。

1727年,英格兰的炼铁厂厂主罗林森到苏格兰挖铁矿石,雇了一群苏格兰人干活,他们都穿着束腰披风。罗林森对这种束腰披风进行了改造,于是出现了今天的苏格兰短褶裙。由于短褶裙方便实用,在苏格兰民间迅速流行起来,但一直是底层劳动人民的装束。

苏格兰与英格兰合并后,英格兰是更为强势的一方,苏格兰人很为自己的民族独立性感到焦虑。自18至19世纪,不断有人通过改编历史、修改爱尔兰人的史诗来“创造”苏格兰的民族历史。其中有一对兄弟,伪造了一份古老手稿,名字叫《苏格兰的衣橱》,以现实为基础,融入他们的想象,创造了苏格兰的古老服装传统,从此格子呢短褶裙就成为了苏格兰悠久、高贵传统的象征。

第二篇关于威尔士的历史传统,与苏格兰有异曲同工之处,都是在与英格兰合并,民族意识崛起的背景下,发明了很多看似古老的传统。所以从苏格兰和威尔士的例子可以看出,今天的所谓的历史传统,有相当程度上是近代以来民族国家兴起,各民族为了巩固民族独立性、可辨识性,而新发明出来的。当然本身确实有悠久传统的国家,就免了这个尴尬。

第三篇关于英国王室仪式的论述也很有意思。英国王室的仪式,大概是当今世界最为华丽辉煌的了,像王室的婚礼、登基礼、葬礼等,都吸引了全世界人民的眼球,人们赞叹这“千年悠久传统的壮丽辉煌”、“延续几百年的先例”,实际上,直到19世纪末,英国王室的礼仪仪式还是遭嘲讽的对象。仅仅一百多年,为何王室传统发生了那么大的变化?

历史学家大卫-卡纳迪恩给出了详尽而有说服力的解读。有一个总体线索,英国王室仪式的规模、质量及国人对其的态度,与大英帝国的盛衰成反比,也就是说,英国当世界老大的时候,英国人对王室仪式并不感冒,民众对王室搞各种仪式甚至十分反感,由于整个国家没有形成搞仪式的氛围,那个时候王室仪式的质量也就可想而知。

比如乔治四世是著名的花花公子,他去世时《泰晤士报》的社论竟然说:没有一个人从他的同胞那里得到的哀悼会比这位已故的国王更少。在这种舆论下,葬礼可想而知也不会高调了。1852年英国为击败拿破仑的惠灵顿公爵举行国葬,得到的媒体评价是:

“英国被视为一个不懂表演与庆祝的民族,或者说他们没有掌握进行表演的恰当方法。据说他们聚集观看并鼓掌称赞这种粗糙、简陋的仪式;而且与法兰西及其他大陆上的民族不同,他们没有对仪式的真正的欣赏力。”

一战之后,大英帝国逐渐衰落。在国力下降的时候,王室和传统逐渐成为英国人缅怀历史的象征。与此同时,几任英王,像维多利亚女王、乔治六世、伊丽莎白女王,都是沉稳内敛,气质高贵,较少干预政治,更容易受到民众的爱戴。王室顺应时势,投入极大精力开发各种仪式,终于达到了美轮美奂的境界,这就是今天为全世界所知的英国王室“悠久”的仪式历史。

以上是王室仪式变迁的主线,卡纳迪恩教授还举了一些相关的因素,读来十分有趣。比如,交通工具的变迁,在主流交通工具还是马车的时候,王室的马车当然豪华,但并不显得突出,英国有几十万辆马车,甚至民间还有比王室更豪华的马车。后来汽车普及了,王室仪式仍然用马车,这时候它的独特性就显现出来了,高贵、典雅、梦幻……当年的减分项今天成了加分项。

还有音乐。祸不单行,在王室仪式不受待见的年代,又正赶上英国音乐史上的一个低潮期,仪式的效果至少有一半要归功于音乐,缺少好乐曲和好乐队,就难怪那时候的仪式名声不好了。好的仪式音乐往往是气势磅礴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在欧洲民族国家形成、民族主义崛起的时候(19世纪至20世纪),这种类型的音乐突飞猛进的发展,因此王室仪式也如虎添翼了。

王室仪式的周边纪念品则是民众态度的风向标,早年的纪念品品种少,质量差,而今天每当王室举办仪式,纪念品品种极为丰富,而且十分畅销。类似这样观察王室仪式变迁的小因素还有不少,都很有趣,就不更多剧透了。

这本探讨近代欧洲传统的论文集,在今天仍有其借鉴意义。比如,对仪式的重视程度与国力盛衰成反比,我看这个规律在今天仍然成立。一般来说,大国对仪式感的要求就低一些。中国一直是一个重视仪式感的国家,但近年来,从政府到民间都在倡导和适应简化仪式,我觉得这就是自信心增强的表现。

中国有着真实存在的古老传统,而且是古国里唯一一个文明未曾中断的国家,这是中国的幸运,不用去“发明传统”。但传统有时也是负担,这种负担对中国而言更为沉重。延续了上千年的传统,直到今天仍影响着我们的内心,不管你是否能意识到。这就会与外来的文化,尤其是西方文化形成冲击,这种冲击已经激荡了一百多年,今天还远远没有平息。

在中国国力衰弱的时候,这种冲击督促你学习、奋进,那个时候的冲击更多体现为机遇。今天,中国崛起已是不可阻挡的趋势,我认为对这种冲击尤需谨慎对待,不能说今天我变强了,对于多元文化就拒之门外了。作为未来的大国,对待多元文化的态度应当是兼容并包,而不是唯我独尊。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