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这3点,拉开了我和高手的学习差距
第一,对事情认知的精细、精准程度。
认知能力是衡量个人成长非常重要的指标。对知识认知的精细、精准程度很大程度上拉开了个体学习效果的差别。
今年参加了易仁永澄的读书会。他是一个在读书方面很“较真”的人。是我有限经验中见过的对知识认知要求最精细和精准的人。一本《怎样阅读一本书》被他反反复复的读了十七八遍,而且不断的做笔记,录音,公开分享。最终这本书不仅提高了他的理解力层次,重要的是为他后来在阅读方面的影响力奠定了基础,今年成为了中信出版社《跃迁》指定领读人。
反观自己对知识的精确度几乎是没有什么要求的,一般情况下,只要达到看起来懂了就算完成。比如《跃迁》读了2次,都感觉自己很轻松就能看懂这本书,也能按书中的框架结构说出大意,于是以为自己懂了。但参加《跃迁》共读时,却发现自己竟然连书中的一个问题也精确回答不上来。例如第四章讲到破局的方式,那究竟什么是局呢?看起来如此熟悉的一个词,自己就是说不明白。因为根本不明白什么是局,所以即使作者书中给出了破局的方法,实践中自己根本就无法识局,更别提破局。所以,这本书对自己来说好像跟以往的无数本一样,没什么效果。
因为在认知上的不精确,对许多概念的掌握都是似是而非,所以总感觉自己什么都会,在实际中却又什么都做不好,有时候还会南辕北辙。
第二,对知识应用度的差别。
前些年自己总是很焦虑,书中说要慢下来,要和时间做朋友,这样才能够不焦虑。所以也就真的慢了下来,99%的情况下,还会一慢到底,直至一件事情到最后不了了之。求快会让自己焦虑,求慢会让自己无限制拖延。我对快与慢的应用到底错在了哪里?其实求快与求慢既是一种做事的心态,也是一种做事的方法。做事要快,心态要慢。
高手会集中所有的注意力,在短期内快速突破指数增长的缓慢区,进入高速增长区。
得到专栏里的许岑老师,他在学习方面可以做到一个新的领域学习半年就能出教程的水平。他自己就是用这种极度专注的方式进行学习的,比如他自己学吉他时候,在半年的时间里,除了花大量时间练习指法,他听的所有歌曲都是吉他曲。,以求让自己全身心都投入到吉他的氛围中。比如我们007的明星弗兰克,他在一年多时间内集中自己下班后所有的时间学习写作,让他在短期内成功的掌握了写作的能力。
这种集中训练让他们在短期内迅速突破了学习一个技能从入门到普通的阶段,直接进入高手级别。许岑老师在半年后就可以出吉他教程,而弗兰克已经成为写作方面的高手,并成功的开办了自己的写作训练营,指导数千人学习写作。
所以,学习的入门阶段一定要快,通过短时间的集中刻意训练,迅速度过新手区。而一旦进入高手区后,就要学会用慢的心态去对待每一件事。在对结果有合理预期的基础上,让自己从容,和时间做朋友,静待花开。
任何选择都有相对的适用性,学习尤其如此,一定要学会识别知识的可用范围,千万不要像我一样,拿着锤子就看什么都像钉子。学习了慢,就不知道什么是快。
第三,学习的出发点不同。
大家都知道只有通过实践,知识才能转换为自己的能力。但就我自己而言,99%的情况下,有心而无力。学的太多,用的太少。学习其实是一件非常耗能的事情,要付出大量的脑力体力还有时间和注意力。做这么耗能的事情,却又要99%的浪费掉,这又是何必呢?如果只是为了用学习的行为来安慰自己内心的焦虑,我到底还有没有必要学习?
站在系统思维的角度,输出的差距来源于输入或者系统的差别。而输入又是由学习的目的决定的。所以做任何事情之前,都要先问问自己为什么,找到自己做事的出发点再行动。
高手学习往往是因为在他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发现自己某方面有欠缺。他们带着明确的目标学习,寻找答案。他们学习的出发点是为了做成某件具体的事情。而我大部分的学习都是因为感觉学习这个有用,听说那个老师的课比较好。学习的出发点是为了学习本身。输入的不同,必然会带来结果的差异。
富人思维是BE-TO-HAVE,穷人思维则是HAVE-TO-BE。把自己有的精力时间用事情填满就是典型的穷人思维,自己这样无目的的耗费自己的时间精力的学习方式,不正是穷人思维的典型吗?
总结全文
本文主要讲述了自己在学习方面和高手的三个差距。第一,在认知方面没有做到百分之百精准,起始端的毫厘之差,可能带来结果的千里之别。第二,没有以快为慢,迅速突破80%的知识框架,进入20%的高手争霸区,所以造成了在积累区耗时过长,最终因看不到结果而不了了之。第三,没有目的盲目学习,典型的有什么花什么的穷人思维,造成了大量的“能源”浪费,事倍功半。
如果只考虑自身的努力状况,高手和普通人的差距就是把这些公开的秘密原则彻底执行到位,而且一贯如此的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