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猪肉:苏轼和王安石哪家强?
是的,你没看错,卖猪肉!
这也是我喜欢熊逸老师的地方,举个例子都是这么与众不同。
这还是要从苏轼和王安石对于国家财富的论战说起。王安石的变法有他的现实原因,就是当时的北宋冗官冗员,巨大的财政支出,朝廷的财政吃紧已经到了火烧眉毛的态势了。
他的目的很明确,增加朝廷收入。有一说一啊,老王确实也不容易也有现代人的经营头脑,增加财政收入,他又不敢增加税赋,那只能把朝廷当做公司来运营,才能实现「富国强兵」。
但苏轼的观点就不一样了,他在给神宗皇帝的《万言书》里有两句很精辟的话:「古者官养民,今者民养官」,他对财富的观点就是「藏富于民」!
为了区分二人对于财富的看法,熊逸老师举了「黄州猪肉」的例子。苏轼被贬黄州的时候,发现「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也就是说在黄州,有钱人不肯吃,而穷人呢,又不会吃。
苏轼推广猪肉的方式就是教会黄州人猪肉的烹调方法。只要黄州人通过烹调尝到了猪肉的美味,就不怕猪肉卖不出去。
而熊逸老师对王安石的猜想,就是把「黄州好猪肉,贱价如泥土」消息散布到那些有吃猪肉传统的地区,这样自然会有逐利的商人到黄州采购猪肉,贱卖贵买,朝廷再对这些商人高额征税。这样黄州人得到了额外的猪肉收入,商人和朝廷都赚到了钱,一举三得啊。
熊师用了一个经济学的名字叫「帕累托改进」。
但对于王安石这一方法,苏轼必然批判其「与民争利」,王安石当然不肯被扣上这顶大帽子呀,他会认为这不叫与民争利,至多算是与奸民争利,因为商人就不该赚那么多的钱。
不得不说王安石的眼光和见识之高,但是却超出了他所处的时代。个人觉得苏轼和王安石之间就是市场经济和宏观调控的关系,前者把财富交给「看不见的手」,而后者就想把财富牢牢控制在自己的手中。
孰对孰错,真正计较起来,确实也很难论断,可惜当年没有经济学,顶层的设计者和具体的实施者思想观念难以统一,设计者看到的是未来,而实施者看到的却是属于自己的利益,变法的结果可想而知。
那么,问题来了,同样卖猪肉,你觉得王安石和苏轼,谁会卖得更好?
课程:《熊逸说苏轼·30讲》
主理人:熊逸
出品:@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