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諵譁》开篇读后感
书声2019/胜越

昨天开始翻开《庄子諵譁》,只有时间读了20几页。然而有感。
作者:南怀瑾先生。我不知道怎么称呼他才合适,称老师,称大师,称师傅,称先生,书中称他为南师,我觉得好像都不十分合适。还是称呼先生吧,好像我自己舒服一些。之前几年有接触过先生的书,但是没有什么特别印象,我甚至不记得是什么书了。那么就从这本书来了解先生吧。先生自是诸子百家、儒道释都精通的。当然他自己不会这么说。所以,在读这本书的时候,会发现,先生融会贯通的来讲庄子,旁征博引,而不是拘泥于一个人、一个片段、一个词来解读《庄子》,解读中国文化。每一本书的作者,都像是带领读者参观自己造的一个房子。作者造的房子如果是于外高屋建瓴、四通八达;于内布局巧妙、装修精美,对读者而言就是思想的享受。而如果读者自己造的房子就是狭小逼仄的空间,那对读者也是一番折磨了。
书中提到为何这本书在先生讲座20几年以后才出版。该书是由先生在一九八一年的台北十方书院讲座里的录音,在二零零五年转文字而成。当中过程曲折,其实大陆早有未经他授权而出版的版本。而这本他授权却一直拖延而出的版本,经过多次校对,是对先生负责,也是对读者负责。而大陆的那些个版本,就不知道出于什么目的了。先生这样做,有点偏儒家。我也是今天早上才在道儒两家找到让他们如何在我个体内如何相处的方法。我相信是受先生影响。儒家是入世学问,入世要对他人对社会负责,那我们不能随意随心随性,要严谨。
书中提到内容上的前后矛盾如何处理。按常理,我们会如何处理?一定要想办法把它圆回来,改过来,要保证前后一致,这是最基本要求。然后会冠以对读者负责,作者也认真严谨之名,自己也心里踏实些。而先生如何处理?放在那里去吧。这种方式很道家也很佛系。为什么这么说?我的理解是,在先生看来,前后矛盾又怎样呢?不就是可能有个不求甚解的名么?如何?读者自己去做判断,取哪端。书中很多地方都是未给出明路。有些人认为先生留一手。其实,我觉得这和道佛两家都很相似。佛家不立文字,道家随意而无用。你是读者,你想怎样就怎样,与我何干?而我想怎样也就怎样,这就是原来(我讲的时候)的样子。一念起这样说了,一念又过,但是来已来过,去也已去。何必执呢?我的理解,先生放下小我了。所以,出世的时候(或者说与自我相处的时候)可以选择道家或者佛经上的方法来。
书中提到书名何来?“先生原意:哗啦哗啦,喃喃自语罢了!”先生一直不以学者不以大家自居。这点难能可贵。常理是,每个人在自我成长的路上,都希望得到更多人的认可,而得到更多人的认可,随之而来也会有很好的名声。而先生偏不然。他一直“表示不入学术正统,只是边缘的外行话而已。”他讲论语叫“别裁”,讲孟子叫“旁通”,讲老子叫“他说”。。。。这也是一种道家的处世方式吧。我就是我,不争不抢,喃喃自语,你想听就听听。不入殿堂也避开了被那些学术杠精来说三道四,好个清静,清净。
